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综述 | 第16-24页 |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研究启示 | 第21-24页 |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4-25页 |
·研究思路 | 第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7-32页 |
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7-28页 |
·城市社会空间 | 第27页 |
·社会空间结构 | 第27页 |
·城市空间转型 | 第27-28页 |
·城市空间重构 | 第28页 |
·煤炭资源型城市 | 第28页 |
2 理论基础 | 第28-32页 |
·社会—空间辩证法理论 | 第28-29页 |
·“空间的生产”理论 | 第29-30页 |
·结构化理论 | 第30页 |
·社会空间结构模型理论 | 第30页 |
·行为区位理论 | 第30-31页 |
·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理论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成熟型煤炭资源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 | 第32-46页 |
1 研究区概况 | 第32-36页 |
·地理区位与交通 | 第32-33页 |
·行政区划 | 第33-34页 |
·资源特色 | 第34页 |
·淮南煤炭产业的发展历程及阶段划分 | 第34-36页 |
2 淮南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行业细分 | 第36-38页 |
3 淮南市社会空间结构的主因子及空间特征 | 第38-41页 |
·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及非资源型产业从业人员 | 第38-39页 |
·低教育水平、农业及贫困人口 | 第39页 |
·普通工薪阶层及退休人员 | 第39-40页 |
·煤炭资源初加工产业从业人员 | 第40页 |
·煤炭资源开采与勘测人员 | 第40-41页 |
·煤炭资源深加工从业人员 | 第41页 |
4 淮南市社会区类型及空间特征 | 第41-43页 |
·政府机关、知识分子及非资源型从业者聚居区 | 第41-42页 |
·低学历、农业及贫困人口聚居区 | 第42页 |
·一般工薪阶层与退休人员居住区 | 第42页 |
·煤炭资源初加工从业者聚居区 | 第42页 |
·煤炭资源开采与勘测从业者聚居区 | 第42-43页 |
·煤炭资源深加工从业者聚居区 | 第43页 |
5 淮南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式及特征 | 第43-45页 |
·“城—矿—乡”三元结构特征显著 | 第44页 |
·“东城—西矿—乡村边缘化”空间隔离特征显著 | 第44页 |
·同心圆、扇形“城区”、飞地型组团式“矿区”与边缘离散型“乡村地区”并存 | 第44-45页 |
6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社会空间视角下成熟型煤炭资源城市地域功能识别与模拟 | 第46-61页 |
1 淮南市社会空间格局分析 | 第46-54页 |
·淮南市社会空间结构主因子 | 第46页 |
·全局自相关分析 | 第46-47页 |
·局部自相关分析 | 第47-54页 |
2 淮南市空间功能组团划分 | 第54-56页 |
·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组团 | 第54页 |
·居住、商业、生活服务功能组团 | 第54-55页 |
·煤炭开采及加工工业组团 | 第55页 |
·经济新增长点培育、转型发展组团 | 第55页 |
·非矿点区域、乡村地域组团 | 第55-56页 |
3 淮南市社会空间演化趋势及地域功能结构模拟 | 第56-59页 |
·淮南市社会空间演化趋势分析 | 第56-59页 |
·淮南市地域功能结构模式演变格局模拟 | 第59页 |
4 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成熟型煤炭资源城市社会空间转型水平分异及影响因素 | 第61-71页 |
1 淮南市社会空间转型水平分异格局 | 第61-63页 |
·街区社会空间转型水平测度 | 第61-62页 |
·淮南市社会空间结构转型格局分析 | 第62-63页 |
2 淮南市社会空间转型的影响因素 | 第63-66页 |
·人口职业结构 | 第63-64页 |
·人口学历结构 | 第64页 |
·人口年龄结构 | 第64-65页 |
·人口户籍结构 | 第65页 |
·家庭住房结构 | 第65-66页 |
3 淮南市社会空间转型影响因素作用的空间变化 | 第66-70页 |
·社会服务业人口 | 第67页 |
·青壮年人口 | 第67-68页 |
·外来流动人口 | 第68-70页 |
4 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成熟型煤炭资源城市社会空间重构特征及驱动机制 | 第71-91页 |
1 理论与方法 | 第71-72页 |
·理论工具 | 第71-72页 |
·分析框架 | 第72页 |
2 1998年以来淮南市“社会空间的再现” | 第72-76页 |
·城市空间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 第72-73页 |
·土地及住房制度改革 | 第73-74页 |
·国有企业制度改革 | 第74-75页 |
·淮南市政府政策与城市规划 | 第75-76页 |
3 1998年以来淮南市“再现的社会空间” | 第76-86页 |
·居民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76-78页 |
·居民迁居行为的时空特征及原因分析 | 第78-80页 |
·居民转职行为的时间特征及原因分析 | 第80-83页 |
·居民职住迁移模式划分及影响因素 | 第83-86页 |
4 成熟型煤炭资源城市社会空间重构的驱动机制 | 第86-89页 |
·煤炭城市发展的历史继承性与居民主观认知的“社会—空间匹配” | 第86-87页 |
·国家的制度改革与居民社会空间的“被规训” | 第87页 |
·煤炭企业的制度政策转型与居民社会属性的“再分配” | 第87-88页 |
·城市政策、规划与居民能力、意愿匹配产生的“空间优化”或“空间障碍” | 第88-89页 |
5 小结 | 第89-9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6页 |
1 主要结论 | 第91-93页 |
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93-96页 |
·不足之处 | 第93-94页 |
·研究展望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2页 |
附:淮南市居民迁居史、职业史调查问卷 | 第102-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
附:发表科研论文、参与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第106-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