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一、绪论 | 第10-15页 |
| (一) 选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 (二)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 (三) 选题的拟解决的问题 | 第11-12页 |
| (四)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1. 内容分析法 | 第12页 |
| 2. 文本分析法 | 第12-13页 |
| (五) 研究样本的选择 | 第13-14页 |
| 1. 样本选择及其理由 | 第13页 |
| 2. 样本的选取范围及时间的界定 | 第13页 |
| 3. 类目建构 | 第13-14页 |
| (六)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 二、相关理论阐释 | 第15-21页 |
| (一) “刻板印象”理论与偏向 | 第15-18页 |
| (二) “新闻框架”理论与偏向 | 第18-21页 |
| 三、《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对李娜报道的定量比较 | 第21-26页 |
| (一) 报道数量 | 第21-22页 |
| (二) 新闻文体 | 第22-23页 |
| (三) 报道篇幅 | 第23-24页 |
| (四) 新闻图片的采用 | 第24-26页 |
| 四、《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对李娜报道的文本比较 | 第26-47页 |
| (一) 报道角度及内容 | 第26-33页 |
| (二) 新闻标题 | 第33-35页 |
| (三) 新闻语言 | 第35-39页 |
| 1. 褒贬词的使用 | 第35-37页 |
| 2. 观点性语句的使用 | 第37-39页 |
| (四) 新闻背景及细节 | 第39-45页 |
| (五) 新闻引语 | 第45-47页 |
| 结论 | 第47-50页 |
| (一) 研究结论简述 | 第47-48页 |
| 1. 两报的新闻报道都存在偏向性 | 第47页 |
| 2. 在表达偏向时,两报所选择的题材不同 | 第47页 |
| 3. 在表达偏向时,两报所使用的技巧不同 | 第47-48页 |
| 4. 其他结论 | 第48页 |
| (二) 启示 | 第48-50页 |
| 结束语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附录1 | 第53-54页 |
| 附录2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