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前言 | 第10-29页 |
| ·L-色氨酸概述 | 第10页 |
| ·L-色氨酸的生理功能 | 第10-11页 |
| ·调节蛋白质合成 | 第10-11页 |
| ·免疫及消化功能 | 第11页 |
| ·L-色氨酸的用途 | 第11页 |
| ·L-色氨酸在食品方面的应用 | 第11页 |
| ·L-色氨酸在饲料方面的应用 | 第11页 |
| ·L-色氨酸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 第11页 |
| ·其它方面的应用 | 第11页 |
| ·L-色氨酸生产方法 | 第11-14页 |
| ·蛋白质水解法和化学合成法 | 第12页 |
| ·直接发酵法 | 第12-13页 |
| ·微生物转化法 | 第13页 |
| ·酶法 | 第13-14页 |
| ·L-色氨酸生物合成途径分析 | 第14-17页 |
| ·中心代谢途径 | 第14-15页 |
| ·莽草酸途径 | 第15-16页 |
| ·L-色氨酸合成的分支途径 | 第16-17页 |
| ·L-色氨酸的测定方法 | 第17-18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17-18页 |
| ·比色法 | 第18页 |
| ·纸层析法 | 第18页 |
| ·近红外光谱技术 | 第18-23页 |
|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8-21页 |
|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特点 | 第21页 |
|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发酵过程监测中的应用 | 第21-23页 |
|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氨基酸检测中的应用 | 第23页 |
| ·补料分批培养技术 | 第23-24页 |
| ·补料分批培养的策略 | 第23-24页 |
| ·补料的判断依据 | 第24页 |
| ·发酵液中L-色氨酸提取与精制工艺 | 第24-27页 |
| ·微滤和超滤技术 | 第25-26页 |
| ·活性炭吸附技术 | 第26-27页 |
| ·L-色氨酸国内外市场分析及工业生产概况 | 第27页 |
| ·论文立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9-42页 |
| ·实验材料 | 第29-35页 |
| ·实验菌种 | 第29页 |
| ·主要仪器 | 第29-30页 |
| ·主要试剂 | 第30-32页 |
| ·培养基 | 第32-33页 |
| ·相关溶液 | 第33-35页 |
| ·实验方法 | 第35-42页 |
| ·培养方法 | 第35页 |
| ·发酵液样品的收集方法 | 第35页 |
| ·发酵液相关测定方法 | 第35-37页 |
| ·建立近红外光谱校正模型方法 | 第37-40页 |
| ·发酵动力学计算方法 | 第40页 |
| ·L-色氨酸提取与精制所涉及相关方法 | 第40-42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2-76页 |
| ·L-色氨酸发酵液近红外光谱模型的建立 | 第42-51页 |
| ·原始近红外光谱 | 第42-43页 |
| ·样品校正集和检验集的划分 | 第43页 |
| ·预处理方法选择及波长区间选择 | 第43-46页 |
| ·主成份分析 | 第46-47页 |
| ·主因子数的确定 | 第47-48页 |
| ·模型的预测能力 | 第48-49页 |
| ·发酵过程L-色氨酸浓度的预测 | 第49-51页 |
| ·L-谷氨酸和L-谷氨酰胺对L-色氨酸发酵的影响 | 第51-61页 |
| ·发酵生产L-色氨酸不同时期16种氨基酸的消耗速率 | 第51-52页 |
| ·在培养基中添加L.谷氨酸对发酵生产L-色氨酸的影响 | 第52-54页 |
| ·补加L-谷氨酰胺对发酵生产L-色氨酸的影响 | 第54-55页 |
| ·代谢流平衡模型的建立 | 第55-59页 |
| ·补加L-谷氨酰胺对发酵生产L-色氨酸代谢流的影响 | 第59-61页 |
| ·葡萄糖补料策略对发酵生产L-色氨酸的影响 | 第61-67页 |
| ·葡萄糖补料策略对L-色氨酸发酵的影响 | 第62-64页 |
| ·葡萄糖补料策略对发酵生产L-色氨酸代谢流的影响 | 第64-67页 |
| ·L-色氨酸的过滤与脱色工艺 | 第67-76页 |
| ·微滤工艺优化 | 第67-69页 |
| ·超滤工艺优化 | 第69-72页 |
| ·活性炭吸附工艺优化 | 第72-76页 |
| 4 结论 | 第76-77页 |
| 5 展望 | 第77-78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78-85页 |
| 7 攻读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85-86页 |
| 8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