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兰表型性状与核型分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1 前言 | 第10-20页 |
·国兰概述 | 第10-12页 |
·国兰简介 | 第10页 |
·国兰形态特征 | 第10-11页 |
·国兰品种资源、产地与分布 | 第11-12页 |
·国兰品种分类概述 | 第12-14页 |
·古代国兰品种分类 | 第12页 |
·近现代国兰品种分类 | 第12-14页 |
·国兰品种分类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形态学与数量分类学 | 第14-15页 |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国兰核型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2 国兰品种表型性状测试与分类 | 第20-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0-29页 |
·材料 | 第20-25页 |
·测试性状选取与数据收集 | 第25-29页 |
·国兰品种表型性状分析 | 第29-32页 |
·数量性状的分布及变异分析 | 第29页 |
·数量性状单因素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 | 第29-30页 |
·表型性状在品种内的稳定性分析 | 第30页 |
·表型性状在品种间的变异性分析 | 第30-31页 |
·表型性状的 R 聚类分析 | 第31页 |
·国兰品种 Q 聚类分析 | 第31页 |
·各颜色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1页 |
·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 | 第31-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42页 |
·数量性状的变异结果分析 | 第32页 |
·22 个数量性状的分布检验分析 | 第32-33页 |
·单因素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分析 | 第33-34页 |
·表型性状的稳定性分析 | 第34页 |
·表型性状的变异性分析 | 第34-37页 |
·表型性状 R 聚类结果 | 第37-38页 |
·品种间 Q 聚类结果 | 第38页 |
·颜色性状间的分析结果 | 第38-39页 |
·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结果 | 第39-42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2-46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讨论 | 第43-46页 |
3 国兰品种细胞学观察与分析 | 第46-6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材料 | 第46-47页 |
·实验主要药品及试剂 | 第47页 |
·实验中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47-48页 |
·实验过程中用到的仪器设备 | 第48页 |
·方法 | 第48-51页 |
·染色体制片—酶解法制片操作步骤 | 第48-49页 |
·制片后染色 | 第49页 |
·核型参数分析 | 第49-51页 |
·染色体数据处理方法 | 第5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1-61页 |
·染色体数目 | 第51页 |
·染色体核型参数 | 第51-61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1-64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讨论 | 第62-64页 |
4 国兰品种表型性状与核型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64-6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4页 |
·相关性分析中品种、表型性状及核型参数的选择 | 第64页 |
·相关性分析方法 | 第6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4-65页 |
·表型性状与核型参数间相关性分析结果 | 第64-65页 |
·表型性状与核型参数相结合的 R 聚类分析 | 第65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5-68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关于表型性状测试 | 第68页 |
·关于核型分析实验 | 第68-69页 |
·二者相比较的相关性分析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 | 第73-94页 |
个人简介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