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引言 | 第16-27页 |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 第16-21页 |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 第17-18页 |
(二) 选题研究的意义 | 第18-21页 |
二、研究的现状 | 第21-25页 |
(一) 贫困生群体的界定 | 第21-22页 |
(二) 资助及资助体系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三) 我国现行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问题研究 | 第23-25页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一) 文章的主要内容 | 第25页 |
(二)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26-27页 |
(一)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6页 |
(二) 本文的不足 | 第26-27页 |
第一章 贫困生资助的理论基础 | 第27-30页 |
一、公平与正义理论 | 第27-28页 |
二、经济教育包容发展 | 第28-29页 |
三、普惠教育与社会发展 | 第29-30页 |
第二章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演进 | 第30-45页 |
一、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 第30-32页 |
(一) 免费入学及“人民助学金”阶段 | 第30-31页 |
(二) 多元化资助体制探索阶段 | 第31页 |
(三) 健全和快速发展阶段 | 第31-32页 |
二、现行贫困生资助体系的主要内容 | 第32-40页 |
(一) 国家奖学金 | 第32-35页 |
(二) 国家助学金 | 第35-36页 |
(三) 国家助学贷款 | 第36页 |
(四) 勤工助学 | 第36-37页 |
(五) 困难补助及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制度 | 第37-38页 |
(六)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 第38-39页 |
(七) 校内奖学金其他资助政策与措施 | 第39-40页 |
三、现行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40-45页 |
(一) 制度设计方面有待完善 | 第40-41页 |
(二) 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 第41页 |
(三) 缺乏认定贫困生资格的合理机制 | 第41-42页 |
(四) 勤工助学岗位设置不合理,岗位未充分挖掘 | 第42-43页 |
(五) 银行发放助学贷款的积极性不高,助学贷款呈现“双高”局面 | 第43页 |
(六) 社会力量参与贫困生资助力量薄有限,潜力有待挖掘 | 第43-45页 |
第三章 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对策建议 | 第45-53页 |
一、明确政府在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 第45-46页 |
二、发挥高校在贫困生资助体系中的积极作用 | 第46-47页 |
(一) 继续做好贫困生资格认定机制建设工作 | 第46-47页 |
(二) 充分发挥师生的监督力量 | 第47页 |
(三) 尝试设置面向贫困生的专门奖学金 | 第47页 |
三、强化国家助学贷款在资助体系中的主渠道作用 | 第47-49页 |
(一) 继续做好助学贷款宣传工作 | 第48页 |
(二) 确定合理的助学贷款还贷机制 | 第48-49页 |
(三) 创新贷款回收途径 | 第49页 |
(四) 积极扩大生源地助学贷款 | 第49页 |
四、拓宽资助体系渠道,建立社会化资助网络体系 | 第49-50页 |
(一) 拓宽勤工助学岗位的覆盖范围 | 第49-50页 |
(二) 提升勤工助学工作的层次和技术含量 | 第50页 |
五、改革贫困生资助模式,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 | 第50-51页 |
六、结合本院专业及学生特点,将创业教育与贫困生资助有机结 | 第51-53页 |
结束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