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采空区地表残余变形预测理论及应用研究
| 论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 ·开采沉陷研究 | 第12-14页 |
| ·残余变形研究 | 第14-17页 |
|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17-20页 |
| 2 采空区岩层破坏与地表移动变形 | 第20-32页 |
| ·采空区岩层变形特征与残余变形 | 第20-25页 |
| ·采空区岩层移动变形特征 | 第20-21页 |
| ·垮落带和裂缝带高度的确定 | 第21-23页 |
| ·老采空区活化与残余变形 | 第23-25页 |
| ·地表移动变形的基本指标和变形分析 | 第25-28页 |
| ·地表移动变形基本指标 | 第25-26页 |
| ·地表移动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 | 第26-28页 |
| ·地表沉陷预计方法——概率积分法 | 第28-32页 |
| ·概率积分法基本原理 | 第28-30页 |
| ·概率积分法基本公式 | 第30-32页 |
| 3 采空区残余变形机理分析和预测模型建立 | 第32-46页 |
| ·残余变形产生的机理分析 | 第32-33页 |
| ·半无限开采情况残余变形预计 | 第33-37页 |
| ·残余下沉预计模型 | 第33-35页 |
| ·残余倾斜变形 | 第35页 |
| ·残余曲率变形 | 第35页 |
| ·残余水平移动 | 第35-36页 |
| ·残余水平变形 | 第36-37页 |
| ·有限开采时地表残余移动变形预计函数 | 第37-39页 |
| ·残余变形与时间的关系 | 第39-42页 |
| ·预测参数的物理意义与确定 | 第42-46页 |
| 4 残余变形程序开发与实例验证 | 第46-56页 |
| ·程序开发 | 第46-49页 |
| ·概述 | 第46页 |
| ·程序编写 | 第46-48页 |
| ·计算结果输出形式 | 第48-49页 |
| ·实例验证 | 第49-54页 |
| ·动态残余下沉验证 | 第54-56页 |
| 5 老采空区残余变形数值模拟 | 第56-70页 |
| ·研究区域地质条件 | 第56-58页 |
| ·概况 | 第56页 |
| ·区域地质构造 | 第56-57页 |
| ·项目区水文地质条件 | 第57-58页 |
| ·数值计算方法 | 第58页 |
| ·三维模型建立与模拟 | 第58-64页 |
| ·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58页 |
| ·几何模型 | 第58-59页 |
| ·本构模型 | 第59-61页 |
| ·材料参数的确定 | 第61-64页 |
|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4-70页 |
| ·煤层开采后岩层变化分析 | 第64-65页 |
| ·荷载作用下残余变形数值模拟 | 第65-68页 |
| ·残余变形的时间效应 | 第68-70页 |
| 6 鹤岗市和谐花园小区地基稳定性评价应用研究 | 第70-84页 |
| ·和谐花园小区项目区概况 | 第70-71页 |
| ·建筑物荷载对老采空区覆岩稳定性的影响 | 第71-75页 |
| ·建筑荷载影响深度分析 | 第72-73页 |
| ·垮落带、裂缝带高度 | 第73-75页 |
| ·地表残余移动变形计算及其分布 | 第75-81页 |
| ·建筑物抗变形措施 | 第81-84页 |
| 7 结论 | 第84-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90-92页 |
| 致谢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