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31页 |
1 适应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 第14页 |
2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 第14-29页 |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 第14-15页 |
·鱼类MHC 分子结构和功能 | 第15-17页 |
·鱼类 MHC Ⅰ 类分子 | 第15-16页 |
·鱼类 MHC Ⅱ 类分子 | 第16-17页 |
·鱼类 MHC 基因的研究 | 第17-19页 |
·鱼类 MHC Ⅰ 类基因的研究 | 第17-18页 |
·鱼类MHC Ⅱ 类基因的研究 | 第18-19页 |
·鱼类MHC 基因用于系统进化研究 | 第19-21页 |
·鱼类MHC 基因全长序列已经报道的种类 | 第21-23页 |
·鱼类 MHC 多态性研究的种类 | 第23-24页 |
·鱼类 MHC 基因表达研究过的种类 | 第24-26页 |
·鱼类MHC 基因多态性与抗病/易感相关性研究 | 第26-27页 |
·鱼类 MHC 基因中变异的选择机制 | 第27-28页 |
·MHC 克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错误 | 第28-29页 |
·鱼类MHC 基因的命名规则 | 第29页 |
·MHC 的研究趋势 | 第29页 |
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9-31页 |
第二章 6个大菱鲆家系中MHC多态性和抗爱德华氏菌病研究 | 第31-41页 |
1 前言 | 第31-3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大菱鲆家系建立和培育 | 第32页 |
·感染实验 | 第32页 |
·取样和 DNA 提取 | 第32-33页 |
·引物设计和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扩增 | 第33页 |
·克隆和测序 | 第33-34页 |
·氨基酸序列分析和比对及统计检验 | 第34页 |
3 结果 | 第34-39页 |
·6 个大菱鲆家系的抗病/易感性比较 | 第34页 |
·MHC ⅡB 基因的ex0112 序列多态性分析 | 第34-35页 |
·MHC ⅡB 等位基因和对爱德华氏菌抗病/易感性相关研究 | 第35-39页 |
4 讨论 | 第39-41页 |
第三章 7 个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家系 MHC 基因多态性和平衡选择研究 | 第41-54页 |
1 前言 | 第41-4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2-46页 |
·实验设计 | 第42页 |
·感染实验 | 第42页 |
·取样和 DNA 提取 | 第42-43页 |
·引物设计和聚合酶链式反应 | 第43-44页 |
·克隆和测序 | 第44-45页 |
·基因分型、序列分析和统计检验 | 第45-46页 |
3 结果 | 第46-52页 |
·MHC ⅡB 序列多样性 | 第46-47页 |
·7 个牙鲆家系中等位基因的分布 | 第47-49页 |
·7个牙鲆家系中存活及死亡个体中等位基因频率及对爱德华氏菌抗性/易感性研究 | 第49-51页 |
·正向选择的证据 | 第51页 |
·等位基因在下一代中的遗传 | 第51-52页 |
4 讨论 | 第52-54页 |
第四章 8 个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家系的MHC 多态性和抗鳗弧菌病间相关性研究 | 第54-68页 |
1 前言 | 第54-5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5-57页 |
·实验鱼饲养 | 第55页 |
·感染实验 | 第55页 |
·取样及 DNA 提取 | 第55-56页 |
·引物设计和多聚酶链式反应 | 第56页 |
·克隆和测序 | 第56页 |
·基因型、序列分析和统计检验分析 | 第56-57页 |
3 结果 | 第57-65页 |
·在8 个半滑舌鳎家系中比较抗病/易感性 | 第57-63页 |
·MHC ⅡB 等位基因和抗/易感鳗弧菌病间的相关性 | 第63-65页 |
4 讨论 | 第65-68页 |
第五章 10 个半滑舌鳎家系MHC 基因多态性和平衡选择作用研究 | 第68-75页 |
1 前言 | 第6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8-70页 |
·实验鱼 | 第68-69页 |
·取样及 DNA 提取 | 第69页 |
·引物设计和多聚酶链式反应 | 第69页 |
·克隆与测序 | 第69页 |
·基因型、序列分析和统计检验分析 | 第69-70页 |
3 结果 | 第70-73页 |
·10 个半滑舌鳎家系中 MHC ⅡB 第二外显子序列的多态性 | 第70-71页 |
·半滑舌鳎 MHC ⅡB 基因选择作用 | 第71-73页 |
4 讨论 | 第73-75页 |
第六章 半滑舌鳎家系建立及其生长和抗病性能测定 | 第75-83页 |
1 前言 | 第75-7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6-78页 |
·半滑舌鳎野生群体收集和人工养殖群体建立 | 第76页 |
·精、卵采集与人工授精 | 第76页 |
·半滑舌鳎家系建立 | 第76页 |
·半滑舌鳎家系苗种培育 | 第76-77页 |
·半滑舌鳎家系鱼苗荧光标记及混养 | 第77页 |
·半滑舌鳎不同家系鱼苗生长性能测定 | 第77页 |
·半滑舌鳎不同家系鱼苗抗鳗弧菌病能力的测定 | 第77-78页 |
·鳗弧菌感染半滑舌鳎的半致死浓度的确定 | 第77-78页 |
·半滑舌鳎不同家系鱼苗鳗弧菌感染实验 | 第78页 |
·统计分析 | 第78页 |
3 结果 | 第78-80页 |
·半滑舌鳎不同家系鱼苗的生长性能比较 | 第78-79页 |
·半滑舌鳎不同家系鱼苗的抗病性能 | 第79-80页 |
·实验用半滑舌鳎家系及鳗弧菌半致死浓度的确定 | 第79-80页 |
·半滑舌鳎家系的抗病性能 | 第80页 |
4 讨论 | 第80-83页 |
小结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博士在读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