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杉醇产生菌生物发酵次生代谢产物分析的初步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32页 |
| ·紫杉醇研究概述 | 第8-9页 |
| ·紫杉醇的发现 | 第8页 |
| ·紫杉醇的分子结构及理化性质 | 第8-9页 |
| ·紫杉醇的抗癌作用机理 | 第9页 |
| ·紫杉醇的生产方法 | 第9-18页 |
| ·从红豆杉属植物中分离提取 | 第9-10页 |
| ·人工栽培 | 第10页 |
| ·半合成 | 第10-11页 |
| ·全合成 | 第11-14页 |
| ·细胞组织培养法 | 第14页 |
| ·用紫杉醇合成的中间体生产紫杉醇法 | 第14页 |
| ·微生物发酵法 | 第14-18页 |
| ·紫杉醇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8-20页 |
| ·紫杉醇粗提工艺 | 第20-23页 |
| ·溶剂初提法 | 第20-21页 |
| ·固相萃取法 | 第21-22页 |
| ·CO_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第22页 |
| ·膜分离技术 | 第22页 |
| ·树脂层析法 | 第22-23页 |
| ·紫杉醇的纯化概述 | 第23-27页 |
| ·色谱柱法 | 第23-25页 |
| ·新型色谱法 | 第25-26页 |
| ·化学反应法 | 第26页 |
| ·药物靶点法 | 第26-27页 |
| ·紫杉醇的分析检测方法 | 第27-29页 |
|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法 | 第27页 |
| ·薄层层析(TLC)分析法 | 第27-28页 |
| ·质谱法(MS) | 第28页 |
| ·核磁共振(NMR)光谱法 | 第28页 |
| ·免疫学分析法 | 第28-29页 |
| ·毛细管电泳法 | 第29页 |
| ·细胞生物学方法 | 第29页 |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9-32页 |
| ·目的意义 | 第29-30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2-44页 |
| ·试验材料 | 第32-35页 |
| ·菌株 | 第32页 |
| ·培养基 | 第32-33页 |
| ·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33-34页 |
| ·主要设备和仪器 | 第34-35页 |
| ·试验方法 | 第35-44页 |
| ·发酵液制备 | 第35-36页 |
| ·发酵产物的初步分离 | 第36页 |
| ·正相色谱分离发酵液中化学成分 | 第36-40页 |
| ·反相色谱分离发酵液中化学成分 | 第40-43页 |
| ·单体化合物的波谱试验 | 第43-44页 |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4-63页 |
| ·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44-63页 |
| ·化合物I | 第44-48页 |
| ·化合物Ⅱ | 第48-51页 |
| ·化合物Ⅲ | 第51-55页 |
| ·化合物Ⅳ | 第55-59页 |
| ·化合物V | 第59-63页 |
| 第4章 讨论 | 第63-66页 |
| ·分离纯化微生物发酵液中成分 | 第63页 |
| ·葡聚糖凝胶色谱(Sephadex LH-20) | 第63-64页 |
| ·正相色谱结合半制备高效液相 | 第64页 |
| ·紫杉烷类~1H-NMR规律性 | 第64-65页 |
| ·紫杉醇及其类似物 | 第65-66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66-67页 |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