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隋、唐、五代哲学(581~960年)论文

回归诚明—李翱《复性书》研究--A Study on LI Aos Refolding Book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导论第9-23页
 第一节 国内外李翱研究现状综述第9-17页
  一、 李翱研究成果概述第9-16页
  二、 李翱研究中尚存的主要问题第16-17页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概况第17-23页
  一、 研究目的、意义第17页
  二、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7-18页
  三、 研究重点与难点第18-19页
  四、 主要内容与观点第19-22页
  五、 创新之处第22-23页
第二章 《复性书》的产生第23-44页
 第一节 李翱的问题意识第23-33页
  一、 现实关怀与人文忧思第23-27页
  二、 学术反思与伦理诉求第27-33页
 第二节 《复性书》的写作缘起第33-44页
  一.李翱生平简介第33-36页
  二.《复性书》的写作宗旨第36-44页
第三章 《复性书》的思想内容第44-110页
 第一节 《复性书》的思想理路和理论结构第44-47页
 第二节 “天道至诚”的本体论第47-56页
  一、 以“诚”为本体第47-52页
  二、 诚统性与情、诚统天与人第52-56页
 第三节 “情有善有不善,而性无不善”的性善论第56-63页
 第四节 “情由性而生,性由情以明”的性情观第63-87页
  一、 性者天之命,情者性之动第64-69页
  二、 性善情恶第69-76页
  三、 知情为性之邪则无邪第76-81页
  四、 圣、凡性情有别第81-87页
 第五节 “至诚则明”的致知论第87-99页
  一、 无思无虑,寂然不动,至诚也第87-93页
  二、 至诚则明第93-99页
 第六节 “志于道德”的价值观第99-104页
 第七节 “原始反终”的生死观第104-110页
第四章 《复性书》的思想渊源第110-154页
 第一节 《复性书》与《中庸》及以往儒家的人性论第110-134页
  一.《复性书》对《中庸》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第110-120页
  二.《复性书》对先秦、汉唐儒家人性论的继承与发展第120-134页
 第二节 《复性书》与《大乘起信论》等佛教思想第134-139页
 第三节 《复性书》与《老子》等道家和道教思想第139-154页
  一.《复性书》与《老子》、《庄子》第139-148页
  二.《复性书》与宋文明的道性论及司马承祯的道教思想第148-154页
第五章 《复性书》对后世儒学发展的影响第154-219页
 第一节 重视原典,开启宋明义理之学第154-168页
  一.《复性书》对先秦儒家经典的义理性阐释第154-157页
  二.《复性书》启迪宋明道学重视先秦儒家经典和义理之学第157-168页
 第二节 重视心性,开启宋明心性之学第168-219页
  一.《复性书》的人性论对宋明人性论的影响第171-182页
  二.《复性书》的“诚”本论对宋明本体论的影响第182-199页
  三.《复性书》对宋明性情、理欲之辩的心性论的影响第199-219页
结语第219-221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21-22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第227-228页
后记第228-230页

论文共2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煽动型犯罪研究--以宪法权利为视角
下一篇:镍配合物和钛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烯烃聚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