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7页 |
前言 | 第17-18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8-32页 |
·国内外海参养殖现状 | 第18-22页 |
·世界范围海参养殖概况 | 第18-20页 |
·中国刺参养殖 | 第20-22页 |
·刺参生长环境及其养殖技术 | 第22-25页 |
·刺参的生物学特性 | 第22-23页 |
·水温对刺参的影响 | 第22-23页 |
·刺参对盐度的适应 | 第23页 |
·溶解氧 | 第23页 |
·传统刺参养殖技术及问题 | 第23-24页 |
·人工礁的作用 | 第24-25页 |
·水层-底栖耦合作用 | 第25-26页 |
·水层沉降颗粒物 | 第25-26页 |
·水层颗粒物沉降作用研究 | 第26页 |
·沉积物再悬浮作用 | 第26页 |
·综合养殖 | 第26-30页 |
·综合养殖模式 | 第26-27页 |
·海参生物修复作用 | 第27-28页 |
·海参综合养殖 | 第28-30页 |
·刺参养殖,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1页 |
·本研究目的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刺参养殖池塘的浮游植物和沉降作用 | 第32-58页 |
·刺参养殖池塘初级生产力季节变化特征 | 第32-4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实验池塘 | 第32-33页 |
·样品采集与测定 | 第33-34页 |
·数据分析 | 第34页 |
·结果 | 第34-42页 |
·实验期间海参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其生物量 | 第34-37页 |
·刺参养殖池塘水体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 | 第37页 |
·海参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变化 | 第37-38页 |
·海参养殖池塘水体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38-39页 |
·海参养殖池塘水体初级生产力的变化 | 第39-41页 |
·海参养殖池塘底泥中叶绿素、脱镁叶绿素含量变化 | 第41-42页 |
·讨论 | 第42-45页 |
·海参养殖池塘水体生物沉降作用研究 | 第45-5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实验场所 | 第46页 |
·水层颗粒物沉积通量的测定 | 第46页 |
·底泥沉积物样品测定 | 第46-47页 |
·水样的测定 | 第47页 |
·浮游植物计数 | 第47页 |
·数据分析 | 第47页 |
·实验结果 | 第47-55页 |
·实验期间养殖池塘水质状况 | 第47-48页 |
·实验期间养殖池塘初级生产力 | 第48-49页 |
·水层颗粒物沉降通量和再悬浮 | 第49-50页 |
·海参养殖池塘底泥沉积物变化特征 | 第50-55页 |
·沉降作用在刺参养殖池塘物质转移中的作用 | 第55页 |
·讨论 | 第55-58页 |
第三章 刺参与不同生物混养效果及其生物沉降作用 | 第58-93页 |
·刺参与栉孔扇贝混养系统沉降作用及其底质变化 | 第58-6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9-60页 |
·实验地点和设施 | 第59页 |
·样品采集和测定 | 第59-60页 |
·数据分析 | 第60页 |
·结果 | 第60-66页 |
·养殖水体水质变化 | 第60-61页 |
·扇贝和海参存活和生长 | 第61页 |
·颗粒物沉降通量 | 第61-63页 |
·底泥沉积物OM,TOC,TN,TP含量变化 | 第63-66页 |
·讨论 | 第66-69页 |
·刺参海蜇混养系统颗粒物沉降作用及底质变化 | 第69-82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0-72页 |
·实验地点 | 第70页 |
·沉降颗粒收集与测定 | 第70-71页 |
·底泥采集与测定 | 第71页 |
·刺参对不同沉积物摄食 | 第71-72页 |
·数据分析 | 第72页 |
·结果 | 第72-79页 |
·总颗粒物沉积量 | 第72-74页 |
·底泥沉积物变化 | 第74-79页 |
·讨论 | 第79-82页 |
·刺参与中国明对虾混养的生态学效果 | 第82-93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83-84页 |
·实验地点和设施 | 第83页 |
·样品采集与测定 | 第83-84页 |
·数据分析 | 第84页 |
·结果 | 第84-90页 |
·养殖动物产量调查 | 第84-85页 |
·水层颗粒物沉降通量 | 第85-86页 |
·不同养殖模式底质变化 | 第86-90页 |
·讨论 | 第90-93页 |
第四章 人工参礁的生态作用研究 | 第93-114页 |
·刺参养殖池塘塑料人工参礁表面生态学特征初步研究 | 第93-10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3-95页 |
·实验地点 | 第93-94页 |
·样品采集与测定 | 第94-95页 |
·数据分析 | 第95页 |
·结果 | 第95-101页 |
·实验池塘水质 | 第95页 |
·养殖池塘水体颗粒物沉降通量 | 第95-96页 |
·人工礁表栖生物群落 | 第96-98页 |
·人工礁体上颗粒物及底泥沉积物营养物质含量 | 第98-101页 |
·刺参养殖池塘人工参礁表面初级生产力的变化 | 第101页 |
·讨论 | 第101-104页 |
·不同养殖模式对人工参礁表面的生化成分和叶绿素含量的比较 | 第104-11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5页 |
·实验地点 | 第104-105页 |
·样品采集与测定 | 第105页 |
·数据分析 | 第105页 |
·结果 | 第105-111页 |
·不同养殖模式水体表层颗粒物沉降通量 | 第105-111页 |
·讨论 | 第111-114页 |
第五章 一种新型刺参综合养殖模式 | 第114-120页 |
·新型综合养殖技术方法 | 第114-115页 |
·综合养殖系统实验结果 | 第115-118页 |
·综合养殖系统特点描述 | 第118-120页 |
附:外源因子对加利福尼亚红海参Parastichopus californicus(Stimpson)浮游幼体生长、存活、变态的影响 | 第120-143页 |
1 单一饵料和混合单胞藻饵料对加利福尼亚海参幼体生长、存活和变态的影响 | 第120-13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21-123页 |
·亲本获得 | 第121-122页 |
·单胞藻类 | 第122页 |
·实验用海参幼体,培养条件及取样 | 第122页 |
·数据分析 | 第122-123页 |
·结果 | 第123-128页 |
·单一饵料对海参幼体生长、存活和变态的影响 | 第123-125页 |
·混合饵料对海参幼体生长、存活和变态的影响 | 第125-128页 |
·讨论 | 第128-132页 |
2 幼体密度、饵料配给及温度对加利福尼亚海参幼体生长、存活和变态的影响 | 第132-14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32-134页 |
·实验1:放养密度和饵料配给量 | 第133页 |
·实验2:不同温度对加利福尼亚海参幼体生长、存活及变态的影响 | 第133页 |
·数据统计 | 第133-134页 |
·结果 | 第134页 |
·海参幼体放养密度及饵料配给量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34-137页 |
·不同温度对海参幼体生长、存活和变态的影响 | 第137-139页 |
·讨论 | 第139-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74页 |
致谢 | 第174-175页 |
学术论文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