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南开发区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及应用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17页 |
第1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概况及砂体沉积类型 | 第17-25页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7-18页 |
·构造特征 | 第18页 |
·地层特征 | 第18-19页 |
·沉积特征及相模式 | 第19-23页 |
·勘探开发现状 | 第23-25页 |
第2章 微观孔隙结构类型划分及特点 | 第25-36页 |
·微观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 第25-30页 |
·孔隙成因特征 | 第25-28页 |
·喉道类型及特征 | 第28-30页 |
·孔喉分布特征 | 第30-33页 |
·孔喉大小分布特征 | 第30页 |
·孔喉连通特征 | 第30-32页 |
·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 | 第32-33页 |
·孔隙结构类型的划分 | 第33-36页 |
·划分参数的确定 | 第33页 |
·不同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 | 第33-36页 |
第3章 微观特征与宏观地质作用的关系 | 第36-51页 |
·沉积作用 | 第36-38页 |
·成岩作用 | 第38-44页 |
·成岩作用类型 | 第38-42页 |
·成岩阶段的划分 | 第42-44页 |
·地质作用对微观特征的影响 | 第44-51页 |
·沉积作用对微观特征的影响 | 第45-47页 |
·成岩作用对微观特征的影响 | 第47-51页 |
第4章 不同微观孔隙结构类型及其渗流特征 | 第51-78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51-53页 |
·直接测试法 | 第51-52页 |
·物理模拟法 | 第52页 |
·数值模拟方法 | 第52-53页 |
·微观渗流机理分析 | 第53-59页 |
·微观渗流的基本理论 | 第53-58页 |
·水驱油过程中的动力 | 第58-59页 |
·不同孔隙结构的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 | 第59-62页 |
·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归一化 | 第60-61页 |
·不同孔隙结构相对渗透率特征比较 | 第61页 |
·不同类型孔隙结构的含水率特征 | 第61-62页 |
·微孔模拟方法 | 第62-78页 |
·三维孔隙网络的建立 | 第63-66页 |
·渗流过程模拟 | 第66-70页 |
·模型的求解 | 第70-71页 |
·宏观参数的计算 | 第71-78页 |
第5章 宏微观结合预测剩余油分布 | 第78-88页 |
·单一孔隙结构中剩余油 | 第78-82页 |
·剩余油的分类 | 第78-79页 |
·不同孔隙结构内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79-82页 |
·不同砂体内的剩余油及挖潜措施 | 第82-88页 |
·测井曲线识别微观孔隙结构 | 第82-83页 |
·不同砂体内微观孔隙结构的组合 | 第83-86页 |
·不同砂体内的剩余油及挖潜措施 | 第86-88页 |
结论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个人简历 | 第95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页 |
研究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