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54页 |
·提高石油采收率概述 | 第17-21页 |
·石油与提高采收率的关系 | 第17-18页 |
·"三次"采油与提高石油采收率 | 第18页 |
·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方法简介 | 第18-21页 |
·微生物驱提高采收率概述 | 第21-24页 |
·微生物采油方法 | 第21页 |
·微生物采油原理 | 第21-22页 |
·内源微生物采油机理 | 第22-24页 |
·油藏微生物群落研究 | 第24-25页 |
·微生物对原油的降解 | 第25-30页 |
·原油的组成 | 第25-26页 |
·多环芳烃对原油粘度的影响 | 第26页 |
·微生物材料对原油各组分的降解 | 第26-28页 |
·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 | 第28-30页 |
·微生物材料采油技术的发展历程 | 第30-32页 |
·微生物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的矿场应用 | 第32-36页 |
·在俄罗斯的应用 | 第33-34页 |
·在沙特阿拉伯的应用 | 第34-35页 |
·在美国的应用 | 第35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35-36页 |
·微生物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的试验研究 | 第36-39页 |
·矿场试验设计 | 第36-38页 |
·室内模拟实验研究 | 第38-39页 |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优点、存在问题与技术发展 | 第39-40页 |
·优点 | 第39页 |
·存在问题 | 第39页 |
·发展趋势 | 第39-40页 |
·本论文的立题思想 | 第40-42页 |
·油藏微生物群落研究 | 第40-41页 |
·微生物驱油过程监测分析 | 第41页 |
·微生物群落与原油作用的分子机理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54页 |
第二章 不同温度典型油气藏的微生物群落研究 | 第54-84页 |
·引言 | 第54-55页 |
·实验部分 | 第55-59页 |
·油水样品中基因组总DNA提取 | 第55-56页 |
·样品细菌16S rDNA片段扩增 | 第56-57页 |
·割胶纯化 | 第57页 |
·连接转化 | 第57页 |
·克隆验证以及酶切分型 | 第57-59页 |
·序列分析 | 第5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9-80页 |
·低温稠油油藏微生物群落 | 第59-67页 |
·中温聚合物驱后油藏微生物群落 | 第67-70页 |
·高温高凝油油藏 | 第70-75页 |
·超高温凝析气藏的微生物群落 | 第75-80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第三章 微生物驱油矿场试验油藏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 第84-108页 |
·引言 | 第84-85页 |
·试验样品与方法 | 第85-88页 |
·试验区块简介 | 第85-86页 |
·微生物调驱前后油藏微生物群落 | 第86-87页 |
·微生物调驱前后产多糖菌富集培养物种群 | 第87页 |
·试验方法 | 第87-8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8-105页 |
·B2-5-P39井微生物调驱前后油藏微生物群落变化 | 第88-94页 |
·B2-4-P45井微生物调驱前后油藏微生物群落变化 | 第94-101页 |
·微生物调驱前后油藏微生物菌群变化对比分析 | 第101-104页 |
·调驱前后产多糖菌富集培养物的监测分析 | 第104-105页 |
·结论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8页 |
第四章 微生物群落与原油的相互作用 | 第108-152页 |
·引言 | 第108-10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09-113页 |
·材料 | 第109-110页 |
·仪器设备与方法 | 第110-11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3-146页 |
·大庆原油内源微生物菌群降解 | 第113-114页 |
·内源菌群对新疆油田六中区稠油的降解 | 第114-130页 |
·复合菌群对新疆六中区稠油的降解 | 第130-146页 |
·讨论 | 第146-148页 |
·结论 | 第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2页 |
第五章 微生物及代谢物引起的原油性质变化 | 第152-168页 |
·引言 | 第152-1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53-157页 |
·材料 | 第153-154页 |
·方法 | 第154-15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57-166页 |
·降烃产表活剂菌筛选 | 第157-160页 |
·生物表面活性剂提取 | 第160页 |
·薄层层析法定性分析 | 第160页 |
·表面张力和IR分析结果 | 第160-161页 |
·红外(FT-IR)分析结果 | 第161页 |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活性评价 | 第161-166页 |
·结论 | 第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68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含会议论文) | 第168-169页 |
致谢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