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旧约》的传记特征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绪论:《旧约》传记性之存在 | 第16-40页 |
第一节 圣经传记性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第二节 《旧约》的传记性存在 | 第19-21页 |
第三节 《旧约》的传记性生成 | 第21-40页 |
一 文本叙述的故事化 | 第23-25页 |
二 纪传体叙事的产生 | 第25-29页 |
三 流散族群历史境况 | 第29-32页 |
四 早期叙事的具象化 | 第32-34页 |
五 口述历史传统遗迹 | 第34-36页 |
六 传记记忆与教化功能 | 第36-40页 |
第一编 传记相关范畴之讨论 | 第40-188页 |
第一章 《旧约》的传记维度 | 第42-98页 |
第一节 《旧约》传记维度之一:"真实" | 第45-68页 |
一 《旧约》的文本构成 | 第45-47页 |
二 《旧约》的历史价值 | 第47-56页 |
(一) 犹太族群的历史实录 | 第47-50页 |
(二) 《旧约》的历史性质 | 第50-56页 |
1 律法书的历史性质 | 第51-53页 |
2 历史书的历史性质 | 第53-55页 |
3 先知书与其他典籍的历史性质 | 第55-56页 |
三 秉笔直书的历史意识 | 第56-68页 |
(一) 生活于历史叙述中的民族 | 第56-59页 |
1 人类的历史记忆本能 | 第57-58页 |
2 美索不达米亚历史传统的影响 | 第58-59页 |
(二) 《旧约》叙事的实录精神 | 第59-65页 |
1 直书人物原貌 | 第60-61页 |
2 承续前代史料 | 第61-63页 |
3 寓论断于事实 | 第63-65页 |
(三) 《旧约》叙事的历史姿态 | 第65-68页 |
第二节 《旧约》传记维度之二:"艺术" | 第68-90页 |
一 历史书写的文学化 | 第69-76页 |
(一) 历史书写的叙事本质 | 第69-70页 |
(二) 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 | 第70-71页 |
(三) 历史叙事的风格研究 | 第71-73页 |
(四) 历史故事的情节编排 | 第73-76页 |
二 《旧约》文类的多样性 | 第76-81页 |
三 个性化人物及塑造艺术 | 第81-86页 |
四 艺术化情节及叙事技巧 | 第86-89页 |
五 抒情性语言及修辞艺术 | 第89-90页 |
第三节 《旧约》传记维度之三:"个性" | 第90-98页 |
一 以人系事的叙事结构 | 第91-93页 |
二 传主个性的完整性 | 第93-96页 |
三 传主个性的典型性 | 第96-98页 |
第二章 《旧约》的传记类别 | 第98-156页 |
第一节 人物传记 | 第98-134页 |
一 人物传记:横向解读《旧约》 | 第98-99页 |
二 《旧约》人物传记分布 | 第99-109页 |
(一) 律法书中的人物传记 | 第99-102页 |
(二) 历史书中的人物传记 | 第102-105页 |
(三) 先知书中的人物传记 | 第105-107页 |
(四) 智慧书及非正典文献中的人物传记 | 第107-109页 |
1 智慧书 | 第107-108页 |
2 非正典文献 | 第108-109页 |
三、《旧约》人物传记类别 | 第109-114页 |
(一) 传记分类原则与方法 | 第109-110页 |
(二) 《旧约》人物传记的分类 | 第110-114页 |
1 按著者身份分类 | 第110-111页 |
2 按传主人数分类 | 第111-112页 |
3 按传主身份分类 | 第112-113页 |
4 其他分类方法 | 第113-114页 |
四《旧约》中的传主类型 | 第114-134页 |
(一) 族群领袖 | 第115-120页 |
1 家族首领 | 第115-117页 |
2 史诗英雄 | 第117-119页 |
3 支派士师 | 第119-120页 |
(二) 统治阶层 | 第120-128页 |
1 帝国君主 | 第121-123页 |
2 南北列王 | 第123-125页 |
3 异族诸王 | 第125-127页 |
4 王室贵族 | 第127-128页 |
(三) 军事将领 | 第128-129页 |
(四) 先见与先知 | 第129-132页 |
(五) 女性群像 | 第132-134页 |
(六) 其他类型 | 第134页 |
第二节 族群传记 | 第134-143页 |
一 中国史传中的族群传记 | 第135-137页 |
二 地方志·民族志·族群传记 | 第137-140页 |
三 "传记化":民族志写作的特殊形态 | 第140-142页 |
四 《旧约》的族群传记特征 | 第142-143页 |
第三节 族群自传 | 第143-156页 |
一 自传内涵与历史 | 第144-145页 |
二 自传类作品特征 | 第145-154页 |
(一) 传主与传者统一 | 第146-147页 |
(二) 个人生平的重组 | 第147-149页 |
(三) 身份认同与塑造 | 第149-153页 |
1 自叙者的身份 | 第149-152页 |
2 理想形象塑造 | 第152-153页 |
(四) 他者与自我扩展 | 第153-154页 |
三 自传类作品价值 | 第154-156页 |
第三章 《旧约》传记的宗教特征 | 第156-188页 |
第一节 宗教特征的生成机制 | 第157-166页 |
一 中国古代传记的世俗伦理性 | 第157-161页 |
二 《旧约》编订者的宗教背景 | 第161-163页 |
三 宗教之于犹太文化的意义 | 第163-166页 |
第二节 宗教因素对《旧约》传记的渗透 | 第166-188页 |
一 传记叙事的宗教化 | 第167-175页 |
(一) 宗教教义的显性阐发 | 第167-169页 |
(二) 救世计划:《旧约》隐性结构 | 第169-171页 |
(三) 传记叙事的"耶和华"化 | 第171-172页 |
(四) 传记阐释的宗教视角 | 第172-175页 |
二 传主塑造的宗教化 | 第175-186页 |
(一) 传主选择及其宗教意义 | 第175-178页 |
(二) 传记事实的宗教倾向 | 第178-180页 |
(三) "耶和华"与传主动态化 | 第180-182页 |
(四) 传主评价的宗教尺度 | 第182-186页 |
三 传主形象的宗教意义 | 第186-188页 |
第二编 族群意识之探索 | 第188-236页 |
第一章 《旧约》中的犹太族群 | 第192-214页 |
第一节 有关犹太人族群性的讨论 | 第192-197页 |
一 超越个体的"法人"性 | 第192-193页 |
二 关于犹太人的"民族性" | 第193-195页 |
三 主、客双位看族群形象 | 第195-197页 |
第二节 犹太族的生平实录 | 第197-201页 |
一 希伯来人:犹太族的起源 | 第198页 |
二 以色列联盟:犹太族群初步形成 | 第198-199页 |
三 以色列王朝:犹太族群意识的确立 | 第199-200页 |
四 南北分国及灭亡:犹太族群意识强化 | 第200页 |
五 回归与重建:犹太族群短暂中兴 | 第200-201页 |
第三节 充满悖论的犹太人形象 | 第201-214页 |
一 悲剧与喜剧 | 第202-205页 |
二 宗教与科学 | 第205-206页 |
三 忍耐与抗争 | 第206-208页 |
四 凝聚与流散 | 第208-209页 |
五 排他与开放 | 第209-211页 |
六 自律与享乐 | 第211-214页 |
第二章 犹太族群形象自塑 | 第214-236页 |
第一节 传者与传主的统一性 | 第214-215页 |
第二节 族群记忆的重构过程 | 第215-224页 |
一 于流散中回顾历史 | 第216-217页 |
二 犹太历史记忆重组 | 第217-218页 |
三 犹太历史建构举例 | 第218-224页 |
(一) 早期历史与神话传说 | 第218-220页 |
(二) 族源建构与族群认同 | 第220-221页 |
(三) 重复手法与记忆强化 | 第221-223页 |
(四) 犹太节期与历史经验 | 第223-224页 |
第三节 理想形象及其生成 | 第224-236页 |
一 拣选之民 | 第225-227页 |
二 契约之民 | 第227-230页 |
三 圣洁之民 | 第230-231页 |
四 律法之民 | 第231-236页 |
第三编 他者形象之洞察 | 第236-280页 |
第一章 耶和华:犹太精神的正面呈现 | 第238-254页 |
第一节 亚伯拉罕的上帝 | 第239-243页 |
第二节 摩西的上帝 | 第243-248页 |
第三节 先知的上帝 | 第248-254页 |
第二章 他者:犹太形象的反向扩展 | 第254-280页 |
第一节 异族:犹太族的他者呈现 | 第254-270页 |
一 《旧约》中的异族形象 | 第254-266页 |
(一) 埃及 | 第255-257页 |
(二) 迦南人 | 第257-260页 |
(三) 亚述 | 第260-262页 |
(四) 巴比伦 | 第262-264页 |
(五) 波斯 | 第264-266页 |
二 异族塑造的否定意识 | 第266-270页 |
第二节 异神:耶和华眼中的他者 | 第270-274页 |
第三节 拒斥他者的婚姻禁忌 | 第274-276页 |
第四节 族群危机叙述中的他者 | 第276-280页 |
余论:《旧约》传记性之影响 | 第280-296页 |
一 《新约》的传记性 | 第280-284页 |
二 圣徒传记的繁荣 | 第284-289页 |
三 《旧约》于圣徒传记的影响 | 第289-296页 |
参考文献 | 第296-30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3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