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8页 |
1.1 制药废水的来源及其特性 | 第11-12页 |
1.2 制药废水处理的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 选题背景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8-27页 |
2.1 电解法水处理技术的发展 | 第18-19页 |
2.2 各类有机物的电解法处理技术研究 | 第19-20页 |
2.3 电解法原理 | 第20-21页 |
2.4 电解阳极间接氧化原理 | 第21-22页 |
2.5 电解法的影响因素 | 第22-24页 |
2.6 后处理——生物接触氧化法 | 第24-25页 |
2.7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实验装置及分析方法 | 第27-30页 |
3.1 实验装置及工艺流程 | 第2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3.3 废水来源 | 第28页 |
3.4 分析测试方法 | 第28-30页 |
第四章 电解法处理制药废水 | 第30-46页 |
4.1 停留时间对电解效果的影响 | 第30-33页 |
4.2 电解过程电流和废水pH变化 | 第33-34页 |
4.3 电解电压对电解效果的影响 | 第34-36页 |
4.4 电解槽极距对电解效果的影响 | 第36-38页 |
4.5 废水有机物浓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4.6 废水起始PH值的影响 | 第39-40页 |
4.7 电流强度的影响 | 第40-44页 |
4.8 电解质的影响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电解阳极间接氧化法处理制药废水研究 | 第46-56页 |
5.1 电解阳极间接氧化 | 第46页 |
5.2 氯化钠用量与电流的关系 | 第46-47页 |
5.3 氯化钠用量对电解效果的影响 | 第47-48页 |
5.4 加入其它电解质与NaCl的对比 | 第48-51页 |
5.5 槽电压对阳极间接氧化的影响 | 第51页 |
5.6 初始pH对阳极间接氧化的影响 | 第51-52页 |
5.7 含NaCl废水电解的主导作用 | 第52-53页 |
5.8 阳极间接氧化电解废水另一抑制因素 | 第53-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各类制药废水的电解处理及效果 | 第56-67页 |
6.1 废水概况 | 第56-57页 |
6.2 环丙沙星车间废水电解处理 | 第57-59页 |
6.3 甲红霉素车间废水电解处理 | 第59-61页 |
6.4 蒽诺废水电解处理 | 第61-62页 |
6.5 奥美拉唑废水电解处理 | 第62-64页 |
6.6 浓污混合制药废水电解处理 | 第64页 |
6.7 电解法与直接混凝法处理效果比较 | 第64-65页 |
6.8 电解法与内电解法(铁碳法)处理效果比较 | 第65-66页 |
6.9 电解阳极间接氧化法与直接化学氧化处理效果比较 | 第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七章 制药等废水电解-好氧生化法处理可行性研究 | 第67-72页 |
7.1 制药废水电解-生化法处理 | 第67-68页 |
7.2 染料废水电解-生化法处理 | 第68-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八章 电解处理的改进及维护 | 第72-78页 |
8.1 电极的选择 | 第72-73页 |
8.2 供电方式的选择 | 第73-74页 |
8.3 设备、工艺的改造 | 第74-75页 |
8.4 电解设备的维护 | 第75-76页 |
8.5 各类数值计算 | 第76-78页 |
第九章 结论及建议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