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对外文化交流论文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俄汉交际模式研究

PeΦepaT第1-4页
摘要第4-7页
绪论第7-10页
 (一) 选题背景第7-8页
 (二)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第8页
 (三)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8-10页
一.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主要交际模式研究理论基础第10-17页
 (一) 言语交际理论第10-14页
  1. 交际的概念及内涵第10-11页
  2. 交际模式第11-13页
  3. 交际的形式与目的第13-14页
 (二) 跨文化交际理论第14-17页
  1. 跨文化交际的起源和发展第14页
  2. 跨文化交际的特征第14-17页
二. 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和交际模式第17-25页
 (一)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与交际第17-19页
  1. 文化与交际第17-19页
  2. 交际与跨文化交际第19页
 (二) 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交际模式第19-25页
  1. 言语交际模式第19-20页
  2. 行为交际模式第20-23页
  3. 文化交际模式第23-25页
三. 俄语语言中的交际模式的基本特征第25-34页
 (一) 政论语体背景下的俄语交际模式特征第25-29页
  1. 国家领导人之间的称谓第25-28页
  2. 领导人对人民的称谓第28-29页
 (二) 经贸商务会谈中的俄语交际模式特征第29-31页
  1. 前苏联时期常用的商务会谈模式特征第29-30页
  2. 俄罗斯时期商务会谈模式特征第30页
  3. 中国式商务会谈模式特征第30-31页
 (三) 社会交际中的中俄交际模式特征第31-34页
  1. 见面、问候时俄语交际模式特征第31-32页
  2. 自谦和恭维时俄语交际模式特征第32页
  3. 送礼物时俄语交际模式特征第32-34页
四. 俄汉语交际模式对中俄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第34-37页
 (一) 商务谈判方面的影响第34-35页
  1. 积极影响第34-35页
  2. 消极影响第35页
 (二) 文化方面的影响第35-37页
  1. 积极影响第36页
  2. 消极影响第36-37页
结论第37-38页
致谢第38-40页
参考文献第40-43页
作者简介第4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43-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日语学习效果的测试分析--以英语专业学生的第二外语学习为中心
下一篇:尼采与19、20世纪之交的俄罗斯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