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1 绪论 | 第9-14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三明市农业发展现状 | 第11-14页 |
| ·自然情况 | 第11页 |
| ·农业资源现状 | 第11页 |
| ·农业产值状况 | 第11-12页 |
| ·三明市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 第12-14页 |
| 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史 | 第14-19页 |
| ·农业产业结构定义 | 第14页 |
|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概念 | 第14-15页 |
|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历程 | 第15-19页 |
| ·第一阶段(1952-1978) | 第15页 |
| ·第二阶段(1979-1984) | 第15-16页 |
| ·第三阶段(1985-1991) | 第16页 |
| ·第四阶段(1992-1998) | 第16-17页 |
| ·第五阶段(1999-至今) | 第17-19页 |
| 3 三明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分析 | 第19-30页 |
| ·灰色关联模型简介 | 第19-20页 |
| ·灰色关联的基本原理 | 第19页 |
| ·灰色关联分析步骤 | 第19-20页 |
| ·三明市农业产值与农业内部各产业之间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20-23页 |
| ·三明市农业各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 第23-27页 |
| ·种植业内部生产结构分析 | 第23-25页 |
| ·畜牧业内部生产结构分析 | 第25-26页 |
| ·林业和渔业内部生产结构分析 | 第26-27页 |
| ·结论 | 第27-30页 |
| ·农、林、牧、渔的结构不合理 | 第27页 |
| ·种植业内部生产结构不合理 | 第27-28页 |
| ·畜牧业内部生产结构不合理 | 第28页 |
| ·林、渔业内部生产结构不合理 | 第28-30页 |
| 4 将乐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案例分析 | 第30-36页 |
| ·发展思路 | 第30页 |
| ·基本目标 | 第30页 |
| ·空间布局 | 第30-33页 |
| ·烟叶产业 | 第30-31页 |
| ·蔬菜产业 | 第31页 |
| ·食用菌产业 | 第31-32页 |
| ·花卉苗木产业 | 第32-33页 |
| ·中药材产业 | 第33页 |
| ·休闲农业 | 第33页 |
| ·经验和启示 | 第33-36页 |
| ·将乐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 | 第33-34页 |
| ·将乐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 | 第34-36页 |
| 5 三明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 | 第36-46页 |
| ·基本思路 | 第36-39页 |
| ·依照农村产业发展规律,实行与生产力水平相一致的原则 | 第37页 |
| ·结合农村资源状况,遵循对比优势和因地制宜的准则 | 第37页 |
| ·按照市场需要,遵循市场导向的准则 | 第37-38页 |
| ·维护和优化生态环境,遵循协调发展的准则 | 第38页 |
| ·实现总体发展,遵循质量和效益第一的准则 | 第38页 |
| ·按照农民要求,遵循农民意愿第一的准则 | 第38页 |
| ·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整体协调,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准则 | 第38页 |
| ·采取市场导向准则 | 第38-39页 |
| ·遵循统筹协调准则 | 第39页 |
| ·政策建议 | 第39-46页 |
| ·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具有的职能作用 | 第40页 |
| ·以作物结构和品种、品质结构为重点 | 第40-41页 |
| ·调整农业主导产业项目 | 第41页 |
| ·正确处理农、林、牧、渔的关系,促进共同发展 | 第41-42页 |
| ·正确处理种植业内部的粮经关系,注重协调发展 | 第42-43页 |
| ·正确处理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 第43-44页 |
|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 | 第44-46页 |
| 6 总结 | 第46-47页 |
| ·研究成果 | 第46页 |
| ·本文的不足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附录 | 第50-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