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4页 |
·研究背景 | 第16-20页 |
·各地城市中心区开发建设发展迅速 | 第16-17页 |
·城市中心区的开发建设缺乏有效的整体性思维 | 第17-19页 |
·城市中心区的开发建设缺乏对公共利益的关注 | 第19-20页 |
·研究缘起 | 第20-22页 |
·外部因素 | 第20-21页 |
·自身原因 | 第21-22页 |
·相关概念 | 第22-30页 |
·整体和整体观 | 第22-24页 |
·城市中心区与中央商务区 | 第24-28页 |
·城市空间、外部空间和空间形态 | 第28-30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30-32页 |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研究意义 | 第30-32页 |
·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 | 第32-41页 |
·研究范围 | 第32-40页 |
·研究内容 | 第40-41页 |
·研究创新之处 | 第41-42页 |
·基础研究方面 | 第41页 |
·技术分析方面 | 第41页 |
·实践应用方面 | 第41-42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42-44页 |
·研究方法 | 第42-43页 |
·研究框架 | 第43-44页 |
第二章 理论研究综述与实践发展分析 | 第44-91页 |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44-65页 |
·建筑创作“整体观”的研究 | 第44-46页 |
·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研究 | 第46-50页 |
·关于城市中心区的理论 | 第50-59页 |
·关于空间形态量化与控制的理论 | 第59-65页 |
·境外城市中心区实践考察 | 第65-77页 |
·欧洲——巴黎拉·德方斯 | 第66-70页 |
·北美——纽约曼哈顿 | 第70-74页 |
·亚洲——香港中环 | 第74-77页 |
·广州城市中心区发展分析 | 第77-88页 |
·我国城市中心区开发现状 | 第77-78页 |
·珠三角城市中心区建设成就 | 第78-82页 |
·广州市城市中心区发展历程 | 第82-85页 |
·广州新城市中心区——珠江新城 | 第85-88页 |
·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启示 | 第88-89页 |
·国外新趋势 | 第88-89页 |
·国内新需要 | 第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三章 城市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理论建构 | 第91-111页 |
·城市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理论建构原理 | 第91-93页 |
·回溯推理的建构思路 | 第91-92页 |
·分解组合的建构方法 | 第92-93页 |
·理论建构的技术路线 | 第93页 |
·城市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理论建构过程 | 第93-98页 |
·城市空间的基本概念 | 第93-94页 |
·基本概念的本体解构 | 第94-95页 |
·解构产生的层级属性 | 第95-97页 |
·层级属性的价值关联 | 第97-98页 |
·城市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理论建构成果 | 第98-109页 |
·功能—形态—容量一体化研究 | 第98-100页 |
·功能—形态—容量一体化的城市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理论框架 | 第100-101页 |
·功能—形态—容量一体化的城市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理论内涵 | 第101-105页 |
·功能—形态—容量一体化的城市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理论外延 | 第105-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四章 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策略研究 | 第111-154页 |
·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策略的研究基础 | 第111-113页 |
·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策略的本质 | 第111页 |
·综合性的理念 | 第111页 |
·整体性的思维 | 第111页 |
·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策略的目的 | 第111-112页 |
·技术目的 | 第111-112页 |
·实践目的 | 第112页 |
·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的具体对象 | 第112-113页 |
·建筑和空间两个层级 | 第112页 |
·宏观与微观两种尺度 | 第112-113页 |
·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策略的研究内容 | 第113-149页 |
·建筑——空间的整体互动与和谐 | 第113-114页 |
·建筑层级的形态控制 | 第114-129页 |
·密度 | 第114-117页 |
·高度 | 第117-126页 |
·体量 | 第126-129页 |
·空间层级的形态控制 | 第129-146页 |
·界面 | 第129-136页 |
·通廊 | 第136-143页 |
·风格与色彩 | 第143-146页 |
·其它控制元素的构成与表达 | 第146-149页 |
·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策略的研究意义 | 第149-150页 |
·建筑形态的有效控制是城市中心区整体控制的重点 | 第149页 |
·空间形态的有效控制是城市中心区整体控制的核心 | 第149页 |
·建筑形态与空间形态的和谐是城市中心区整体控制的关键 | 第149-150页 |
·本章小结 | 第150-154页 |
第五章 广州珠江新城空间形态实体控制研究 | 第154-193页 |
·广州珠江新城空间形态实体控制研究的基础 | 第154-159页 |
·技术文件是实体控制研究的基本依据 | 第154-159页 |
·调研比较是实体控制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159页 |
·广州珠江新城空间形态实体控制研究的内容 | 第159-188页 |
·宏观层面的整体脉络 | 第159-167页 |
·轴线 | 第160-162页 |
·城市墙 | 第162-164页 |
·廊道 | 第164-165页 |
·天际线 | 第165-167页 |
·微观层面的构成要素 | 第167-188页 |
·道路系统 | 第168-173页 |
·街区单元 | 第173-178页 |
·标志空间 | 第178-185页 |
·建筑界面 | 第185-188页 |
·广州珠江新城空间形态实体控制研究的结论 | 第188-190页 |
·宏观整体脉络清晰明确 | 第188页 |
·微观构成要素有待提升 | 第188-190页 |
·本章小结 | 第190-193页 |
第六章 广州珠江新城空间形态量化控制研究 | 第193-226页 |
·广州珠江新城空间形态量化控制研究的基础 | 第193-196页 |
·地块单元是量化控制研究的基本对象 | 第193-195页 |
·数据分析是量化控制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195-196页 |
·广州珠江新城空间形态量化控制研究的内容 | 第196-222页 |
·强度指标对空间质量的影响 | 第196-204页 |
·概念解读 | 第196-197页 |
·建筑密度 | 第197-199页 |
·容积率 | 第199-200页 |
·绿地率 | 第200-201页 |
·综合分析 | 第201-204页 |
·用地指标对形态分布的制约 | 第204-210页 |
·概念解读 | 第204页 |
·建立栅格模型 | 第204-207页 |
·公共设施用地 | 第207-208页 |
·居住用地 | 第208页 |
·公共绿地 | 第208-209页 |
·综合分析 | 第209-210页 |
·墨菲指数对空间边界的界定 | 第210-214页 |
·概念解读 | 第210-211页 |
·商务高度指数 | 第211-212页 |
·商务密度指数 | 第212页 |
·总高度指数 | 第212-213页 |
·综合分析 | 第213-214页 |
·活力指标对形态发展的解读 | 第214-222页 |
·概念解读 | 第214-217页 |
·已建度 | 第217-218页 |
·在建度 | 第218-219页 |
·可建度 | 第219-221页 |
·综合分析 | 第221-222页 |
·广州珠江新城空间形态量化控制研究的结论 | 第222-223页 |
·公共空间质量整体合理而局部差异 | 第222页 |
·功能形态分布重点突出且适度集中 | 第222页 |
·商务空间边界东西分明而核心明显 | 第222-223页 |
·城市形态发展活力减弱且速度降低 | 第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23-226页 |
第七章 广州珠江新城空间形态动态控制研究 | 第226-253页 |
·广州珠江新城空间形态动态控制研究的基础 | 第226-231页 |
·发展过程是动态控制研究的基本背景 | 第226-230页 |
·过程跟踪是动态控制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230-231页 |
·广州珠江新城空间形态动态控制研究的内容 | 第231-249页 |
·街区层级的控制策略 | 第231-236页 |
·控制策略是建设实践的控制和引导 | 第231-232页 |
·关于广州珠江新城街区F | 第232-233页 |
·城市设计导则的整体控制 | 第233-234页 |
·规划控制图则的形态引导 | 第234-236页 |
·地块层级的建设实践 | 第236-244页 |
·建设实践是控制策略的贯彻和落实 | 第236-237页 |
·关于街区F地块单元 | 第237-238页 |
·地块F1-2 控制导则和控制图则 | 第238-240页 |
·地块F1-4 控制导则和控制图则 | 第240-242页 |
·地块F2-1 控制导则和控制图则 | 第242-244页 |
·从控制策略到建设实践过程之间的问题 | 第244-249页 |
·功能主导的失效 | 第244-246页 |
·形态控制的欠缺 | 第246-247页 |
·量化限定的偏差 | 第247-249页 |
·广州珠江新城空间形态动态研究的结论 | 第249-250页 |
·对空间形态的控制宏观上取决于开发主体的执行能力 | 第249页 |
·对空间形态的控制中观上取决于技术文件的实践效用 | 第249-250页 |
·对空间形态的控制微观上取决于量化指标的客观合理 | 第250页 |
·本章小结 | 第250-253页 |
第八章 广州新城市中心区建设发展趋势与应对建议 | 第253-286页 |
·广州新城市中心区建设发展趋势 | 第253-257页 |
·在建城市中心区的持续优化 | 第253-254页 |
·新建城市中心区的科学规划 | 第254-257页 |
·建立宏观的城市中心区体系 | 第257页 |
·广州新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控制应对建议 | 第257-284页 |
·微观内部优化建议——以广州珠江新城为例 | 第257-268页 |
·评价总结已建部分调整提升控制策略 | 第257-259页 |
·运用三维虚拟技术慎重推进未建部分 | 第259-262页 |
·分析研究发展过程集中解决技术问题 | 第262-268页 |
·中观形态控制建议 | 第268-281页 |
·评价设计条件及确定主导控制元素 | 第268-272页 |
·建构控制体系并探寻科学表达方式 | 第272-281页 |
·建立灵活开放的规划深化调整机制 | 第281页 |
·宏观管理实施建议 | 第281-284页 |
·设置长期自主的开发建设管理机构 | 第281-282页 |
·采用专案专处的专家评审咨询制度 | 第282-283页 |
·制定切实有效的公众参与互动政策 | 第283-284页 |
·本章小结 | 第284-286页 |
结论 | 第286-295页 |
研究结论 | 第286-293页 |
一、城市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理论 | 第286-287页 |
二、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整体控制策略 | 第287-289页 |
三、广州珠江新城空间形态实体控制 | 第289-290页 |
四、广州珠江新城空间形态量化控制 | 第290-291页 |
五、广州珠江新城空间形态动态控制 | 第291-292页 |
六、广州新城市中心区建设发展趋势与应对建议 | 第292-293页 |
未来展望 | 第293-295页 |
一、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 | 第293-294页 |
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深化 | 第294-295页 |
参考文献 | 第295-307页 |
附录 | 第307-342页 |
附录 1:珠江新城各阶段规划设计图纸 | 第307-309页 |
附录 2:《广州新城市中心——珠江新城规划检讨》(2003)对《广州市新城市中心——珠江新城规划》(1993)的相关调整 | 第309-311页 |
附录 3:广州珠江新城规划用地平衡表 | 第311-312页 |
附录 4: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开发现状 | 第312-314页 |
附录 5:其它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实践 | 第314-318页 |
附录 6:国内主要城市中心区数据分析 | 第318-337页 |
附录 7:香港九龙湾及观塘商贸区建筑高度控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 第337-34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342-344页 |
附件 | 第344-345页 |
致谢 | 第3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