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3页 |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13-14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猪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中的应用 | 第14-16页 |
| ·猪种资源危机 | 第16-18页 |
| ·不同品种猪的种质特性及利用 | 第18-21页 |
| ·国外商业猪种种质特性及利用 | 第18页 |
| ·我国地方猪的种质特性及开发利用 | 第18-21页 |
| ·屯昌猪种质特性研究利用现状 | 第21-22页 |
| ·中心产区及分布 | 第21页 |
| ·屯昌猪的产区自然条件与品种形成历史 | 第21页 |
| ·屯昌猪的部分种质特性 | 第21-22页 |
| ·屯昌猪种质特性的研究和开发利用的不足 | 第22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23-43页 |
| ·屯昌猪的资源收集与遗传多样性评估 | 第23-30页 |
| ·样本来源 | 第23页 |
| ·主要仪器、试剂及溶液配制 | 第23-27页 |
| ·猪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27-28页 |
| ·微卫星DNA多态检测 | 第28-30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0页 |
| ·部分与繁殖和肉质有关的功能基因的分子检测 | 第30-32页 |
| ·样本来源 | 第30页 |
| ·耳组织全基因组提取 | 第30页 |
| ·引物设计 | 第30-31页 |
| ·五个候选基因的PCR扩增 | 第31页 |
| ·PCR产物酶切与分型 | 第31-32页 |
| ·数据统计 | 第32页 |
| ·屯昌猪种质特性的研究 | 第32-42页 |
| ·体尺外貌测定 | 第32-33页 |
| ·试验动物 | 第32页 |
| ·测定方法 | 第32-33页 |
| ·肥育性能 | 第33页 |
| ·繁殖性能 | 第33-34页 |
| ·屠宰测定 | 第34-35页 |
| ·肉质评定 | 第35-42页 |
| ·屯昌猪杂交利用试验 | 第42-43页 |
| ·肥育性能 | 第42页 |
| ·繁殖性能 | 第42页 |
| ·屠宰测定 | 第42页 |
| ·肉质评定 | 第42-43页 |
| 3 结果 | 第43-59页 |
| ·屯昌猪亲缘关系分析结果 | 第43-45页 |
| ·微卫星多态性检测结果 | 第43页 |
| ·聚类分析 | 第43-45页 |
| ·部分与繁殖和肉质有关的功能基因的分子检测结果 | 第45-48页 |
| ·ESR基因PCR-RFLP与数据统计结果 | 第45页 |
| ·FSHβ基因PCR-RFLP与数据统计结果 | 第45-46页 |
| ·PRLR基因PCR-RFLP与数据统计结果 | 第46-47页 |
| ·Hal基因PCR-RFLP与数据统计结果 | 第47-48页 |
| ·RN基因PCR-RFLP与数据统计结果 | 第48页 |
| ·屯昌猪种质特性 | 第48-55页 |
| ·屯昌猪体尺测定结果 | 第48-49页 |
| ·屯昌猪肥育性能测定结果 | 第49页 |
| ·繁殖性能 | 第49-50页 |
| ·屯昌猪屠宰测定结果 | 第50-51页 |
| ·屯昌猪肉质评定结果 | 第51-55页 |
| ·屯昌猪杂交利用试验结果 | 第55-59页 |
| ·巴屯猪肥育性能结果 | 第55-56页 |
| ·巴屯猪屠宰繁殖性能评估结果 | 第56-57页 |
| ·巴屯猪屠宰测定结果 | 第57页 |
| ·巴屯猪肉质测定结果 | 第57-59页 |
| 4 讨论 | 第59-64页 |
| ·屯昌猪猪种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及部分繁殖和肉质性状相关功能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基因型频率分布特点 | 第59-60页 |
| ·利用微卫星分析猪亲缘关系的准确性 | 第59页 |
| ·利用微卫星对未知亲缘关系的猪群样本分群 | 第59-60页 |
| ·屯昌猪繁殖与肉质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布特点 | 第60页 |
| ·屯昌猪种质特性 | 第60-62页 |
| ·屯昌猪体尺测定 | 第60-61页 |
| ·屯昌猪肥育性能 | 第61页 |
| ·屯昌猪繁殖性能 | 第61页 |
| ·屯昌猪胴体性能 | 第61-62页 |
| ·屯昌猪肉质性能 | 第62页 |
| ·屯昌猪杂交利用试验结果 | 第62-64页 |
| 5 小结 | 第64-66页 |
| ·本实验研究结论 | 第64-65页 |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65页 |
| ·下一步值得研究的问题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 致谢 | 第73-75页 |
| 附录Ⅰ | 第75-76页 |
| 附录Ⅱ | 第76-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