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明代的旌表制度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绪论 | 第9-21页 |
| (一)“旌表”的相关界定 | 第9-11页 |
| (二)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 (三)学术史综述 | 第12-20页 |
| (四)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20-21页 |
| 一、旌表制度的发展 | 第21-28页 |
| (一)先秦时期的旌表 | 第21-23页 |
| (二)秦汉时期的旌表 | 第23-24页 |
|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旌表 | 第24-25页 |
| (四)隋唐时期的旌表 | 第25-26页 |
| (五)宋元时期的旌表 | 第26-28页 |
| 二、明代旌表的实施主体 | 第28-32页 |
| (一)中央政府的旌表 | 第28-29页 |
| (二)地方政府的旌表 | 第29页 |
| (三)乡族里人的旌表 | 第29-32页 |
| 三、明代旌表的对象 | 第32-63页 |
| (—)忠义之臣 | 第32-37页 |
| 1.旌表功臣 | 第32-33页 |
| 2.忠臣义士 | 第33-35页 |
| 3.清廉之官 | 第35-36页 |
| 4.旌表言官 | 第36-37页 |
| (二)孝子和孝女 | 第37-47页 |
| 1.孝感天地 | 第38-39页 |
| 2.死事哀戚 | 第39-40页 |
| 3.万里寻亲 | 第40页 |
| 4.舍身救父母 | 第40-42页 |
| 5.刲骨疗亲 | 第42-45页 |
| 6.为父母伸冤 | 第45-46页 |
| 7.闻丧殒命 | 第46页 |
| 8.负骨还乡 | 第46页 |
| 9.子代父死 | 第46-47页 |
| (三)节妇烈女 | 第47-54页 |
| 1.为夫守节 | 第48-51页 |
| 2.为未婚夫守节 | 第51页 |
| 3.烈妇 | 第51-52页 |
| 4.烈女 | 第52-53页 |
| 5.孝女 | 第53-54页 |
| (四)义夫和义民 | 第54-59页 |
| 1.义夫 | 第54-57页 |
| 2.义民 | 第57-59页 |
| (五)义门 | 第59-63页 |
| 四、明代旌表的方式 | 第63-74页 |
| (一)物质奖励 | 第63-67页 |
| 1.实物赏赐、蠲免赋役 | 第63-64页 |
| 2.赏赐免死铁券 | 第64-67页 |
| (二)精神奖励 | 第67-74页 |
| 1.拜官赐爵,恩荫子孙 | 第67-68页 |
| 2.配享太庙,附祭于功臣庙 | 第68-70页 |
| 3.旌表门闾 | 第70页 |
| 4.赐匾额、树碑、牌坊建祠 | 第70-72页 |
| 5.图像 | 第72-74页 |
| 五、明代中央政府旌表的程序 | 第74-76页 |
| (一)明代中央政府的旌表程序 | 第74-75页 |
| (二)制定严格的审查和检测制度 | 第75-76页 |
| 六、明代旌表的功能 | 第76-80页 |
| (一)明代旌表的政治功能 | 第76-77页 |
| (二)明代旌表的经济功能 | 第77-78页 |
| (三)明代旌表的文化功能 | 第78页 |
| (四)明代旌表的法律功能 | 第78-80页 |
| 七、明代旌表的特点 | 第80-86页 |
| (一)节烈旌表的数量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 | 第80-83页 |
| (二)不再旌表隐逸 | 第83-85页 |
| (三)旌表程序更加复杂,审核更加严格 | 第85-86页 |
| 结语 | 第86-87页 |
| 八、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 第87-91页 |
| 致谢 | 第91-9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