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3-28页 |
| ·大学生心理健康 | 第13-17页 |
| ·心理健康的内涵 | 第13页 |
| ·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 | 第13-15页 |
| ·心理健康的测量工具 | 第15页 |
| ·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 ·大学生生活事件 | 第17-19页 |
| ·生活事件的概念 | 第17-18页 |
| ·生活事件的测量工具 | 第18页 |
| ·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 ·大学生心理资本 | 第19-23页 |
| ·心理资本的定义 | 第19-20页 |
| ·心理资本的构成要素 | 第20-21页 |
| ·心理资本的测量 | 第21-22页 |
| ·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 ·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23-25页 |
| ·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直接影响 | 第23-24页 |
| ·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间接影响 | 第24-25页 |
| ·心理资本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 第25-28页 |
| ·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25页 |
| ·乐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25-26页 |
| ·希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26页 |
| ·韧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28-31页 |
|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 ·研究对象 | 第28页 |
| ·研究工具 | 第28-30页 |
| ·症状自评量表 | 第28-29页 |
|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 第29页 |
| ·本土心理资本量表 | 第29-30页 |
| ·研究程序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第31-37页 |
| ·汉、蒙两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比较 | 第31页 |
| ·汉、蒙两族大学生生活事件的比较 | 第31-32页 |
| ·汉、蒙两族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比较 | 第32-33页 |
| ·汉、蒙两族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 第33-34页 |
| ·汉族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 第33页 |
| ·蒙古族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 第33-34页 |
| ·汉、蒙两族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 第34-37页 |
| ·汉族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 第34-35页 |
| ·蒙古族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 第35-37页 |
|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 第37-45页 |
| ·汉、蒙两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差异性的分析 | 第37-38页 |
| ·汉、蒙两族大学生生活事件差异性的分析 | 第38-39页 |
| ·汉、蒙两族大学生心理资本差异性的分析 | 第39-40页 |
| ·汉、蒙两族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的比较 | 第40-42页 |
| ·汉、蒙两族大学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的比较 | 第40-41页 |
| ·汉、蒙两族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的比较 | 第41-42页 |
| ·汉、蒙两族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比较 | 第42-4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 ·研究结论 | 第45-46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附录A | 第50-52页 |
| 附录B | 第52-54页 |
| 附录C | 第54-5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