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废纸造纸湿部过程中的溶解胶体物质(DCS)概述 | 第12-13页 |
| ·DCS 的来源及其化学组成 | 第12页 |
| ·DCS 的危害及其控制 | 第12-13页 |
| ·阴离子垃圾捕捉剂(Anionic trash catcher,ATC)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ATC 控制 DCS 的机理 | 第13页 |
| ·ATC 的种类 | 第13-16页 |
| ·环糊精概述 | 第16-20页 |
|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 | 第17-18页 |
| ·环糊精聚合物 | 第18-19页 |
| ·环糊精及衍生物在废纸造纸湿部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丙烯酰基-β-环糊精单体的合成与表征 | 第22-31页 |
| ·前言 | 第22页 |
|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22-23页 |
| ·实验主要材料 | 第22-23页 |
|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3页 |
|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5-30页 |
| ·β-CD、β-CD-A 的特征基团分析 | 第25-26页 |
| ·β-CD-A 的 H 质子化学环境分析 | 第26-27页 |
| ·β-CD-A 合成条件对产率和双键含量的影响 | 第27-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β-CD 基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31-42页 |
| ·前言 | 第31页 |
|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31-32页 |
| ·实验主要材料 | 第31-32页 |
|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2页 |
| ·实验方法 | 第32-3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5-40页 |
| ·β-CD、β-CD-A 和 C-CDP 特征官能团分析 | 第35页 |
| ·β-CD-A 和 C-CDP 中 H 质子化学环境分析 | 第35-36页 |
| ·C-CDP 合成条件对阳离子电荷密度和特性粘度的影响 | 第36-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β-CD 基共聚物在废纸造纸湿部中的应用 | 第42-56页 |
| ·前言 | 第42页 |
|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42-43页 |
| ·实验主要材料 | 第42-43页 |
|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3页 |
|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5-54页 |
| ·固着剂加入量对控制 DCS 的影响 | 第45-49页 |
| ·浆料体系 pH 值对控制 DCS 的影响 | 第49-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五章 基于 C-CDP 的新型三元体系控制废纸浆 DCS 的作用与效果 | 第56-65页 |
| ·前言 | 第56-57页 |
|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57-58页 |
| ·实验主要材料 | 第57页 |
|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57-58页 |
|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9-64页 |
| ·新型三元体系对浆料滤水性能的影响 | 第59-60页 |
| ·新型三元体系对浆料 Zeta 电位的影响 | 第60页 |
| ·新型三元体系对 DCS 浊度的影响 | 第60-61页 |
| ·新型三元体系对 DCS 电导率的影响 | 第61-62页 |
| ·新型三元体系对 DS 的阳离子需求量的影响 | 第62-63页 |
| ·新型三元体系对 DS 中 COD 含量的去除影响 | 第63-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8页 |
| ·β-CD-A 的制备及表征 | 第65页 |
| ·C-CDP 的制备及表征 | 第65-66页 |
| ·C-CDP 在废纸造纸湿部中的应用 | 第66页 |
| ·C-CDP/CPAM/MMT 三元体系在控制废纸浆中 DCS 的作用与效果 | 第66页 |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66-67页 |
| ·展望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