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缩略语表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临床研究 | 第13-49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3-19页 |
·病例来源 | 第13页 |
·诊断标准 | 第13-18页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8页 |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8页 |
·病例的剔除 | 第18-19页 |
·病例的脱落 | 第19页 |
·中止试验标准 | 第1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9-28页 |
·试验方法 | 第19-21页 |
·治疗方案 | 第21-23页 |
·观测项目指标 | 第23-24页 |
·病证疗效判定标准 | 第24-26页 |
·不良事件的观察 | 第26-27页 |
·临床质量控制 | 第27-28页 |
3. 统计分析 | 第28-29页 |
·分析数据集 | 第28页 |
·统计分析内容 | 第28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4. 试验结果 | 第29-37页 |
·两组病例分布情况 | 第29-30页 |
·病例可比性分析 | 第30-36页 |
·服药依从性分析 | 第36-37页 |
5. 疗效分析 | 第37-44页 |
·两组治疗前后单项指标积分比较 | 第37-39页 |
·两组治疗前后主症疗效比较 | 第39-40页 |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第40-41页 |
·两组治疗前后局部体征疗效比较 | 第41-42页 |
·两组治疗前后综合疗效分析 | 第42-43页 |
·两组治疗前后舌脉变化情况比较 | 第43页 |
·两组治疗前后阴道分泌物清洁度改善情况 | 第43-44页 |
6. 合并用药 | 第44页 |
7. 临床随访痊愈情况 | 第44页 |
8. 安全性分析 | 第44-47页 |
·一般项目 | 第44页 |
·实验室安全性检测指标 | 第44-46页 |
·试验不良事件情况 | 第46-47页 |
·安全性评价 | 第47页 |
9. 研究结果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讨论 | 第50-58页 |
1. 西医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 | 第50-51页 |
2. 中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51-53页 |
·古代中医认识 | 第51页 |
·近代中医认识 | 第51-52页 |
·湿、热、瘀是病因病机之关键 | 第52-53页 |
3. 蒲参盆腔炎胶囊的方药分析 | 第53-54页 |
4. 蒲参盆腔炎胶囊的药理探讨 | 第54-56页 |
·蒲参盆腔炎胶囊中的单味药物的现代药理学分析 | 第54-56页 |
·蒲参盆腔炎胶囊药效学及毒理学分析 | 第56页 |
5. 临床疗效结果 | 第56-58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第63-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附录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 第83-84页 |
附录三 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第84-85页 |
附录四 在读期间参加临床课题和GCP新药临床观察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