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6-40页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 第16-27页 |
一、历史依据 | 第17-20页 |
二、现实依据 | 第20-25页 |
三、形成依据 | 第25-27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27-35页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第27-32页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第32-33页 |
三、研究现状的反思 | 第33-35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5-40页 |
一、思路与问题 | 第35页 |
二、内容和框架 | 第35-37页 |
三、目的与方法 | 第37-39页 |
四、特色与创新 | 第39-40页 |
第二章 文化理解的发生与解释学中的理解 | 第40-60页 |
第一节 文化理解的发生 | 第40-54页 |
一、本原的析出 | 第40-43页 |
二、起源的探寻 | 第43-47页 |
三、外语学习中的文化理解 | 第47-54页 |
第二节 解释学中的理解 | 第54-60页 |
一、理解的世俗化转向 | 第55-56页 |
二、理解即对话 | 第56-58页 |
三、交往的言语环境 | 第58-60页 |
第三章 文化理解提出的时代背景 | 第60-80页 |
第一节 文化理解的遮蔽 | 第60-70页 |
一、英语通用语与新殖民化 | 第60-66页 |
二、现代语境中的困惑 | 第66-69页 |
三、文化理解的缺失 | 第69-70页 |
第二节 多元相遇与理解的凸显 | 第70-80页 |
一、多元文化的来源 | 第71-75页 |
二、相遇的历史事实 | 第75-76页 |
三、文化理解方案的胜出 | 第76-80页 |
第四章 可能性的界说 | 第80-103页 |
第一节 经验性分析 | 第80-88页 |
一、文化理解教育的历程 | 第81-84页 |
二、语言、文化与理解 | 第84-88页 |
第二节 可能性证明 | 第88-103页 |
一、实践证明 | 第88-92页 |
二、实证分析 | 第92-103页 |
第五章 语言符号研究与英语的知性教育 | 第103-125页 |
第一节 语言符号研究 | 第103-111页 |
一、语言符号研究的轨迹 | 第103-108页 |
二、对语言符号研究的思考 | 第108-111页 |
第二节 英语的知性教育 | 第111-125页 |
一、英语教育的层级知性目标 | 第112-114页 |
二、知性教育在英语教学法中的体现 | 第114-115页 |
三、英语专业教育中的知性检视 | 第115-118页 |
四、对英语专业知性教育的反思 | 第118-125页 |
第六章 英语专业教育的愿景与教化实践 | 第125-148页 |
第一节 英语专业教育的愿景 | 第125-133页 |
一、实践中的隔离 | 第125-127页 |
二、愿景中的重合 | 第127-133页 |
第二节 自由的教化实践 | 第133-148页 |
一、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改革 | 第133-135页 |
二、教学过程中的文化理解 | 第135-139页 |
三、反思与感悟 | 第139-148页 |
结论 | 第148-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60页 |
附录一 面向文化理解的英语专业教育改革的问卷 | 第160-162页 |
附录二 一至五级分级目标描述 | 第162-163页 |
附录三 七至九级分级目标描述 | 第163-164页 |
附录四 英语专业二至八级分级目标描述 | 第164-170页 |
附录五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 第170-172页 |
附录六 ZJ师范学院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 第172-176页 |
附录七 Love Without Limitations | 第176-178页 |
后记 | 第178-180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80-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