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3页 |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 第13-16页 |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 第13-14页 |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 第14页 |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 第16-22页 |
第一节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地域文化背景 | 第16页 |
第二节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认定情况 | 第16-20页 |
一、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统计数据 | 第16-19页 |
二、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区县分布统计 | 第19-20页 |
第三节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分析 | 第20-22页 |
一、资源丰富、多民族文化融合 | 第20页 |
二、影响广、水平高 | 第20-21页 |
三、种类繁多、分布不均 | 第21页 |
四、“京味文化”,独具特色 | 第21页 |
五、“老字号”企业,百年品牌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状 | 第22-44页 |
第一节 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现状 | 第22-27页 |
一、项目类别:传统技艺最多,民间文学缺位 | 第23-24页 |
二、地域分布:与项目分布一致,集中“城六区” | 第24-25页 |
三、性别统计:男性多于七成,音乐、民俗类无认定女传承人 | 第25-26页 |
四、年龄统计:老龄化现象明显,部分项目传承年龄断层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生存现状 | 第27-31页 |
一、生活水平参差不齐 | 第27-29页 |
二、教育程度有了高要求 | 第29-30页 |
三、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发生变化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现状 | 第31-44页 |
一、传统音乐、舞蹈:音乐、舞蹈分离保护、特殊项目传承困难 | 第31-32页 |
二、传统戏剧:剧种之间传承失衡,部分角色传承人缺位 | 第32-34页 |
三、传统曲艺:中青年断代,非职业化呈趋势 | 第34-35页 |
四、统医药:家族传承困难多,师徒传承成体系 | 第35-37页 |
五、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承模式多样,维权行动举步艰难 | 第37-39页 |
六、传统体育、游艺及杂技:项目类别丰富、传承条件悬殊 | 第39-40页 |
七、民俗:认定难度大,急需整体性保护 | 第40-41页 |
八、民间文学:还未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 第41-44页 |
第四章 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策略研究 | 第44-50页 |
一、政府层面 | 第44-48页 |
(一) 保护原则:务必坚持“整体性” | 第44-45页 |
(二) 传承人认定:科学认定,严格规范保护单位 | 第45-46页 |
(三) 抢救性措施:建立“急需保护名录”,给予政策、资金倾斜 | 第46页 |
(四) 完善法律保障:特别注重知识产权 | 第46-47页 |
(五) 形成合力:各部门间互通配合,调动一切社会资源 | 第47-48页 |
二、教育机构 | 第48页 |
三、其他社会力量 | 第48-49页 |
四、传承人自身 | 第49-50页 |
附表: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名单(共三批) | 第50-63页 |
第一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 第50-55页 |
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 第55-59页 |
第三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 第59-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在校期间相关科研成果、实践与奖励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