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4页 |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二) 研究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四) 研究创新点 | 第13-14页 |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 第14-25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思想 | 第14-19页 |
1.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 | 第14-18页 |
2. 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意识形态思想 | 第18-19页 |
(二) 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 第19-25页 |
1. 意识形态没有绝对独立的历史 | 第19-21页 |
2. 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 第21-25页 |
二、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 | 第25-38页 |
(一) 意识形态的政治统治功能 | 第25-29页 |
1. 作为实体性工具的国家机器 | 第25-26页 |
2. 作为观念性工具的“软国家机器” | 第26-29页 |
(二) 意识形态的政治导向功能 | 第29-32页 |
1. 意识形态的先导性作用 | 第29-31页 |
2. 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 | 第31-32页 |
(三) 意识形态的政治批判功能 | 第32-38页 |
1. 恩格斯晚年的意识形态功能思想 | 第32-33页 |
2. 意识形态批判性的来源 | 第33-34页 |
3.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 第34-38页 |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38-48页 |
(一) 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 | 第38-41页 |
1.意识形态终结论 | 第38-39页 |
2. 新自由主义 | 第39-41页 |
(二)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 | 第41-48页 |
1. 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 | 第41-43页 |
2. 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性 | 第43-44页 |
3. 提高意识形态的批判性 | 第44-46页 |
4. 借助新媒体的力量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