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论文选题的背景 | 第10页 |
·论文选题的目的 | 第10-11页 |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2章 平衡论与服务型政府概述 | 第14-20页 |
·平衡论概述 | 第14-16页 |
·平衡论的含义 | 第14页 |
·从一般均衡到对策均衡 | 第14-15页 |
·结构性均衡 | 第15-16页 |
·服务型政府概述 | 第16-17页 |
·服务型政府的含义 | 第16页 |
·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 第16-17页 |
·平衡论与服务型政府的同构性 | 第17-20页 |
·二者都是基于我国的社会实情应运而生 | 第17-18页 |
·二者在认识论上都是对传统理论的超越 | 第18页 |
·二者在保障人权、调整社会关系上具有一致性 | 第18-20页 |
第3章 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看平衡论在构建服务型政府中的实践 | 第20-25页 |
·审批失灵直接引致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失衡 | 第20-22页 |
·构建服务型政府时期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 第20页 |
·审批失灵的成因分析 | 第20-21页 |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勃兴 | 第21-22页 |
·平衡论指导下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 第22-25页 |
·转变政府观念 | 第22页 |
·重新定位行政审批重心 | 第22-23页 |
·颠倒行政审批制度安排的传统逻辑 | 第23页 |
·行政审批改革的基本原则 | 第23-25页 |
第4章 平衡论、控权论和管理论的甄别及其借鉴 | 第25-31页 |
·行政法学的控权论模式——以美国为例 | 第25-26页 |
·美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理念 | 第25-26页 |
·控权模式简要评析 | 第26页 |
·行政法学的管理论模式——以德国为例 | 第26-27页 |
·德国行政法的发展历程 | 第26-27页 |
·管理模式简要评析 | 第27页 |
·行政法学的平衡论模式——以我国为例 | 第27-31页 |
·我国行政法的理想化范式 | 第27-28页 |
·平衡模式简要评析 | 第28-31页 |
第5章 服务型政府体系下的均衡化博弈 | 第31-37页 |
·现代行政法的制约与激励机制 | 第31-34页 |
·服务型政府是制约与激励机制的整合体 | 第31-32页 |
·制约与激励机制是平衡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32-33页 |
·平衡论对制约与激励机制的指导性 | 第33-34页 |
·以博弈为核心的平衡方法体系 | 第34-37页 |
·服务型政府的博弈模式 | 第34-35页 |
·平衡论体系下的现代行政法博弈 | 第35-37页 |
第6章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平衡论对策 | 第37-43页 |
·重构行政法结构 | 第37页 |
·失衡的行政结构 | 第37页 |
·适应服务型政府构建的行政法结构 | 第37页 |
·完善行政程序制度 | 第37-38页 |
·改善行政监督与救济制度 | 第38-39页 |
·正确处理公益与私益的关系 | 第39-40页 |
·失衡的公益与私益 | 第39页 |
·适应服务型政府构建的公益与私益关系 | 第39-40页 |
·协调效率与公正的关系 | 第40-41页 |
·失衡的效率与公正 | 第40页 |
·适应服务型政府构建的效率与公正关系 | 第40-41页 |
·兼顾秩序与自由的关系 | 第41-43页 |
·失衡的秩序与自由 | 第41页 |
·适应服务型政府构建的秩序与自由关系 | 第41-43页 |
第7章 结论 | 第43-44页 |
·平衡论与服务型政府具有同构性 | 第43页 |
·服务型政府的构建需要平衡论体系下的行政法结构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