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消费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1.3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内容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内大学生消费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外大学生消费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4-1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2 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2章 大学生网络消费概述 | 第15-19页 |
2.1 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概念及其内涵 | 第15-16页 |
2.1.1 消费 | 第15页 |
2.1.2 网络消费 | 第15页 |
2.1.3 大学生网络消费 | 第15-16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2.1 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理论 | 第16页 |
2.2.2 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 | 第16-17页 |
2.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17页 |
2.2.4 马克思主义消费观 | 第17页 |
2.2.5 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理论 | 第17-19页 |
第3章 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分析 | 第19-25页 |
3.1 调查对象 | 第19-20页 |
3.1.1 访谈对象的选取 | 第19页 |
3.1.2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 第19-20页 |
3.2 调查方法 | 第20-21页 |
3.2.1 问卷调查 | 第20-21页 |
3.2.2 访谈 | 第21页 |
3.2.3 问卷设计 | 第21页 |
3.3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问卷分析 | 第21-25页 |
3.3.1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 第21-23页 |
3.3.2 大学生网购现状及分析 | 第23-25页 |
第4章 大学生网络消费主要特征及存在问题 | 第25-30页 |
4.1 大学生网络消费主要特征 | 第25-26页 |
4.1.1 追求个性消费注重符号价值 | 第25-26页 |
4.1.2 网络消费受到同伴群体的影响明显 | 第26页 |
4.1.3 网络消费中存在矛盾心理 | 第26页 |
4.2 大学生网络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4.2.1 冲动消费和盲目消费 | 第26-27页 |
4.2.2 攀比消费和超前消费 | 第27页 |
4.2.3 虚假消费需求显著 | 第27-28页 |
4.2.4 精神追求比例偏低 | 第28页 |
4.3 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8-30页 |
4.3.1 社会环境和大众媒体的影响 | 第28页 |
4.3.2 学校教育和校园环境的影响 | 第28页 |
4.3.3 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 第28-29页 |
4.3.4 个体因素的影响 | 第29-30页 |
第5章 引导大学生健康理性网络消费的原则及对策 | 第30-34页 |
5.1 大学生网络消费价值观教育的原则 | 第30-31页 |
5.1.1 坚持适度原则 | 第30页 |
5.1.2 坚持科学合理原则 | 第30-31页 |
5.1.3 坚持可持续原则 | 第31页 |
5.2 引导大学生健康理性网络消费行为的建议 | 第31-34页 |
5.2.1 营造良好的社会消费环境 | 第31-32页 |
5.2.2 开展消费观念家庭教育 | 第32页 |
5.2.3 加强在校大学生消费教育 | 第32页 |
5.2.4 加强自身消费观念学习 | 第32-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附录 | 第37-40页 |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调查问卷 | 第37-39页 |
访谈提纲 | 第39-40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