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海拔珠芽蓼叶片结构,生理适应机制和差异蛋白质组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缩略词表 | 第6-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高山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 第10-12页 |
·根 | 第10页 |
·茎 | 第10-11页 |
·叶 | 第11页 |
·气孔形态特征 | 第11-12页 |
·叶绿体形态特征 | 第12页 |
·高山植物光系统适应特征 | 第12-15页 |
·色素含量的变化 | 第12-13页 |
·高山植物的抗氧化机制 | 第13-14页 |
·叶黄素循环 | 第14-15页 |
·D1 蛋白周转及光破坏的修复 | 第15页 |
·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的概况 | 第15-18页 |
·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的诞生 | 第15-16页 |
·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的种类及原理 | 第16-17页 |
·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的优缺点 | 第17-18页 |
·高山植物珠芽蓼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珠芽蓼的形态特征 | 第18-19页 |
·珠芽蓼的繁殖策略 | 第19页 |
·不同海拔珠芽蓼抗氧化物酶系统的变化 | 第19-20页 |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 | 第21-53页 |
·材料方法 | 第21-27页 |
·实验材料采集 | 第21页 |
·实验方法 | 第21-27页 |
·野外生理数据测定 | 第21-22页 |
·结构观察 | 第22-23页 |
·叶片中次级代谢产物的测定 | 第23-24页 |
·不同海拔叶片差异蛋白 | 第24-27页 |
·研究结果 | 第27-47页 |
·叶片显微结构和细胞器超显微结构 | 第27-29页 |
·叶片显微结构 | 第27页 |
·叶片下表皮及气孔显微结构 | 第27-29页 |
·叶绿体超显微结构 | 第29页 |
·不同海拔珠芽蓼叶片生理变化 | 第29-34页 |
·自由脂肪酸含量的变化 | 第29-30页 |
·脯氨酸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变化 | 第30-31页 |
·酚类物质的存在状态 | 第31-33页 |
·气体交换速率和叶绿素荧光速率 | 第33-34页 |
·差异蛋白质组 | 第34-47页 |
·不同蛋白质组分析方法的差异 | 第34-36页 |
·差异表达蛋白的鉴定及表达量聚类 | 第36-37页 |
·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分类 | 第37-47页 |
·讨论 | 第47-51页 |
·显微结构与超显微结构 | 第47-48页 |
·珠芽蓼对高山环境的生理适应性 | 第48-50页 |
·差异表达蛋白质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62页 |
导师简介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