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绪论 | 第8-15页 |
| 一、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8-10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二)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三)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 三、论文总体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一) 总体思路 | 第13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我国影子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15-26页 |
| 一、影子银行及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 | 第15-17页 |
| (一) 影子银行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 (二) 宏观审慎监管的内涵 | 第16-17页 |
| 二、市场失灵与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必要性 | 第17-21页 |
| (一)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 第17-18页 |
| (二) 影子银行体系中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 | 第18-21页 |
| 三、政府在影子银行宏观审慎监管中的定位 | 第21-26页 |
| (一) “高盛事件”对金融监管适度问题的启示 | 第21-23页 |
| (二) 政府监管的必要性 | 第23-24页 |
| (三) 中央银行在我国影子银行宏观审慎监管中的主体地位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巴塞尔协议后的监管现状 | 第26-34页 |
| 一、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 | 第26-30页 |
| (一)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构成 | 第26页 |
| (二)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和现状 | 第26-30页 |
| 二、新巴塞尔协议后我国银监会对影子银行采取的措施 | 第30-34页 |
| (一) 《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内容 | 第30-31页 |
| (二) 《巴塞尔协议Ⅲ》对我国银行业监管的积极作用 | 第31-32页 |
| (三) 《巴塞尔协议Ⅲ》后我国对影子银行监管建立的制度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国际社会对影子银行体系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比较 | 第34-42页 |
| 一、国际金融机构对影子银行体系监管措施 | 第34-35页 |
| 二、主要金融强国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措施 | 第35-38页 |
| (一) 美国 | 第35-37页 |
| (二) 欧盟 | 第37-38页 |
| 三、影子银行体系监管改革的比较 | 第38-39页 |
| (一) 各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重点的区别 | 第38-39页 |
| (二) 各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共同点 | 第39页 |
| 四、对我国金融创新宏观审慎监管的启示 | 第39-42页 |
| (一) 构建中国特色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加强金融监管协调 | 第40页 |
| (二) 健全制度加强协调,有效实现宏观审慎的监管目标 | 第40页 |
| (三) 保持统一的监管标准,确保宏观审慎监管持续稳定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现阶段我国影子银行监管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2-45页 |
| 一、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缺陷 | 第42-43页 |
| 二、金融监管法律和制度保障不完备 | 第43页 |
| 三、缺乏有效的监管协调机制 | 第43页 |
| 四、行政化金融管制过于严格 | 第43-45页 |
| 第五章 对完善我国影子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所提出的对策 | 第45-51页 |
| 一、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赋予央行监管权限 | 第45-46页 |
| 二、提高信息透明度,建立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 | 第46-47页 |
| 三、适度放松行政管制,促进金融创新 | 第47-48页 |
| 四、健全金融监管法制体系,加强交易行为监管 | 第48页 |
| 五、参与国际金融监管合作,预防和应对外部风险 | 第48-49页 |
| 六、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金融行业自律和内部控制 | 第49-51页 |
| 结论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