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引言 | 第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多描述编码的基本理论和构造方法 | 第13-19页 |
·多描述编码 | 第13-15页 |
·描述—信息码流 | 第13页 |
·多描述思想 | 第13-14页 |
·多描述编码的特性 | 第14-15页 |
·多描述编码与分级编码的对比 | 第15-16页 |
·多描述编码的应用条件 | 第16页 |
·多描述编码的率失真区域 | 第16-17页 |
·多描述编码的构造方法 | 第17-19页 |
·基于采样的多描述编码 | 第17页 |
·基于量化的多描述编码 | 第17-18页 |
·基于变换的多描述编码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基于多描述编码和 Turbo 码的联合信源信道编码 | 第19-23页 |
·两描述编解码系统原理图 | 第19页 |
·Turbo 码 | 第19-20页 |
·联合信源信道编码 | 第20-21页 |
·基于多描述编码和 Turbo 码的联合信源信道编码方案 | 第21-23页 |
第四章 基于采样的多描述编码的仿真实验与分析 | 第23-63页 |
·信源图像在不同信道条件下的仿真实验 | 第23-32页 |
·确定不同信道条件下仿真实验参数 | 第23-24页 |
·码率为 1/3 和 1/4 信噪比为 0.5dB 的 AWGN 信道 | 第24-27页 |
·码率为 1/3 和 1/4 信噪比为 1.0dB 的 AWGN 信道 | 第27-29页 |
·码率为 1/3 和 1/4 信噪比为 1.5dB 的 AWGN 信道 | 第29-32页 |
·小结 | 第32页 |
·基于奇偶列采样的多描述编码 | 第32-38页 |
·丢失描述的估计算法 | 第32-34页 |
·码率分别为 1/3 和 1/4 信噪比为 0.5dB 时的实验数据与分析 | 第34-35页 |
·码率分别为 1/3 和 1/4 信噪比为 1.0dB 时的实验数据与分析 | 第35-36页 |
·码率分别为 1/3 和 1/4 信噪比为 1.5dB 时的实验数据与分析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基于梅花状采样的多描述编码 | 第38-48页 |
·单描述情形下的估计算法 | 第39-42页 |
·两个描述都接收到时的解码方法 | 第42-44页 |
·码率分别为 1/3 和 1/4 信噪比为 0.5dB 时的实验数据与分析 | 第44-45页 |
·码率分别为 1/3 和 1/4 信噪比为 1.0dB 时的实验数据与分析 | 第45-46页 |
·码率分别为 1/3 和 1/4 信噪比为 1.5dB 时的实验数据与分析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奇偶列采样与梅花状采样多描述编码之间的比较 | 第48-55页 |
·相同码率条件下的对比 | 第48-51页 |
·不同码率条件下的对比 | 第51-55页 |
·小结 | 第55页 |
·多描述编码和 Turbo 码相结合的联合编码的实现 | 第55-63页 |
·不同信噪比下四种编码组合的对比 | 第56-61页 |
·联合信源信道编码的实现 | 第61-63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63-66页 |
·本文工作 | 第63页 |
·不足之处 | 第63-64页 |
·展望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