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文献综述 | 第8-15页 |
1. 土壤中的难溶磷 | 第8-10页 |
·土壤磷素的概况 | 第8页 |
·提高磷素利用率的意义 | 第8-10页 |
2 微生物的溶磷作用 | 第10-12页 |
·溶磷微生物的介绍 | 第10-11页 |
·细菌类 | 第10页 |
·真菌类 | 第10页 |
·放线菌类 | 第10-11页 |
·溶磷微生物的数量及分布 | 第11页 |
·研究溶磷微生物的意义 | 第11-12页 |
3. 植物内生菌 | 第12-15页 |
·什么是植物内生菌 | 第12-14页 |
·小麦内生溶磷细菌的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5-17页 |
·小麦的采集 | 第15页 |
·主要的仪器设备 | 第15-16页 |
·主要的药品试剂 | 第16-17页 |
·培养基 | 第16-17页 |
·药品 | 第17页 |
·试剂 | 第1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7-27页 |
·筛选分离具备稳定溶磷能力的小麦内生细菌 | 第17-18页 |
·各菌株对三种难溶性磷酸盐溶解能力的测定 | 第18-19页 |
·绘制有效磷标准曲线 | 第18-19页 |
·测定各菌株对三种难溶性磷酸盐的溶解能力 | 第19页 |
·各菌株在田间农药作用下的溶磷能力的测定 | 第19-20页 |
·菌株溶磷效果的影响因素测定 | 第20-22页 |
·不同碳源对菌株溶磷能力的影响 | 第20页 |
·不同氮源对菌株溶磷能力的影响 | 第20页 |
·不同温度对菌株溶磷能力的影响 | 第20-21页 |
·不同 pH 对菌株溶磷能力的影响 | 第21页 |
·不同磷酸盐含量对菌株溶磷能力的影响 | 第21页 |
·不同培养时间对菌株溶磷能力的影响 | 第21-22页 |
·菌株的鉴定 | 第22-27页 |
·传统鉴定 | 第22-24页 |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4-27页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7-40页 |
·具备稳定溶磷能力的小麦内生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27-28页 |
·各菌株对三种难溶性磷酸盐溶解能力的测定结果 | 第28-30页 |
·有效磷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8页 |
·各菌株对三种难溶性磷酸盐溶解能力的测定结果 | 第28-30页 |
·各菌株在田间农药作用下的溶磷能力的测定结果 | 第30-31页 |
·菌株 G2-19 溶磷能力影响因素的测定结果 | 第31-36页 |
·不同的碳源对菌株 G2-19 溶磷能力的影响 | 第31页 |
·不同的氮源对菌株 G2-19 溶磷能力的影响 | 第31-32页 |
·不同的温度对菌株 G2-19 溶磷能力的影响 | 第32-33页 |
·不同的 pH 对菌株 G2-19 溶磷能力的影响 | 第33页 |
·不同的磷酸盐含量对菌株 G2-19 溶磷能力的影响 | 第33-34页 |
·不同的培养时间对菌株 G2-19 溶磷能力的影响 | 第34-36页 |
·菌株 G2-19 的鉴定 | 第36-40页 |
·传统鉴定 | 第36-37页 |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7-40页 |
总结 | 第40-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