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悲乐之美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绪论 | 第8页 |
| 第一章 情 | 第8-10页 |
| ·情感 | 第9页 |
| ·感情 | 第9-10页 |
| 第二章 情与声 | 第10-11页 |
| ·声 | 第10页 |
| ·情声 | 第10-11页 |
| ·《乐记》中的音与情 | 第11页 |
| 第三章 悲、悲情 | 第11-13页 |
| ·悲字之意 | 第11-13页 |
| ·、“悲”作形容词 | 第11-12页 |
| ·、“悲”作动词 | 第12页 |
| ·、“悲”作名词 | 第12-13页 |
| ·“悲情”在诗词、文献中的体现 | 第13页 |
|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第13页 |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第13页 |
| ·、《一剪梅》中悲的体现 | 第13页 |
| 第四章 “悲情”的审美意识在筝曲中的体现 | 第13-20页 |
| ·现存“悲情”筝曲 (约59首) | 第13-14页 |
| ·各传统筝派乐曲 | 第13-14页 |
| ·现代创作筝曲 (约8首) | 第14页 |
| ·悲情乐曲—《云裳诉》演奏技术与情感的互溶 | 第14-20页 |
| 第五章 音乐技术在悲情声韵中的体现 | 第20-25页 |
| ·音乐技术之颤音 | 第20-23页 |
| ·河南“悲情”筝曲中的颤音 | 第20-22页 |
| ·小颤音 | 第20-22页 |
| ·滑颤音 | 第22页 |
| ·陕西风格“悲情”筝曲中的颤音 | 第22-23页 |
| ·按颤 | 第22-23页 |
| ·双按颤音 | 第23页 |
| ·音乐技术之按揉音 | 第23-25页 |
| ·客家与潮州“悲情”筝曲中的按揉音 | 第24-25页 |
| ·“以韵补声”对乐曲的重要影响 | 第25页 |
| 第六章 悲与美的内在关系 | 第25-26页 |
| 第七章 古筝的美学特征 | 第26-28页 |
| ·形制与构造的民族化特征 | 第26页 |
| ·音色与音阶的民族化特征 | 第26-27页 |
| ·与民族传统的古典诗词同步 | 第27-28页 |
| 结语 | 第28-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29-30页 |
| 附录 | 第30-31页 |
| 致谢 | 第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