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 ·引言 | 第9页 |
| ·概述 | 第9-20页 |
| ·轮式装载机简介 | 第9-12页 |
| ·参数化设计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相关软件简介 | 第17-18页 |
| ·采用关键技术方法 | 第18-20页 |
| ·问题的提出以及拟解决的方案 | 第20-21页 |
| ·当前装载机工作装置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第20页 |
| ·拟解决的方案 | 第20-21页 |
| ·研究的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 ·研究的思路 | 第21-22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装载机工作装置设计 | 第23-37页 |
| ·工作装置概述与连杆系统设计 | 第23-27页 |
| ·概述 | 第23-24页 |
| ·工作装置连杆机构类型选择 | 第24-27页 |
| ·确定机构各铰接位置 | 第27-31页 |
| ·动臂与铲斗、车架铰接点的确定 | 第27-29页 |
| ·动臂和摇臂铰接点、连杆与铲斗和摇臂铰接点的确定 | 第29-30页 |
| ·转斗油缸和摇臂与机架铰接点的确定 | 第30-31页 |
| ·动臂长度的确定和形状的选择 | 第31-32页 |
| ·工作装置强度校核 | 第32-36页 |
| ·动臂强度校核 | 第32-35页 |
| ·摇臂强度校核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装载机工作装置参数化建模及运动仿真 | 第37-53页 |
| ·工作装置参数化建模 | 第37-42页 |
| ·工作装置装配模型建模 | 第42-47页 |
| ·动臂模型装配 | 第43-45页 |
| ·铲斗模型装配 | 第45页 |
| ·液压缸模型装配 | 第45-46页 |
| ·连杆模型与铲斗模型和摇杆模型的装配连接 | 第46-47页 |
| ·零件装配的干涉检查 | 第47页 |
| ·工作装置运动仿真 | 第47-52页 |
| ·Pro/Mechanism 简介与仿真基本流程 | 第47页 |
| ·创建装载机工作装置的运动仿真 | 第47-48页 |
| ·工作装置的运动测量 | 第48-49页 |
| ·结果回放 | 第49-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四章 装载机工作装置二次开发 | 第53-70页 |
| ·基于 Automation Gateway 的 Pro/Engineer 二次开发过程 | 第53-54页 |
| ·动臂模型二次开发实例 | 第54-55页 |
| ·动臂参数化思想 | 第54-55页 |
| ·动臂模型的建立和结构分析 | 第55页 |
| ·工作装置动臂参数化二次开发过程 | 第55-60页 |
| ·开发流程 | 第55-56页 |
| ·具体开发过程 | 第56-60页 |
| ·摇臂系统的需求分析与二次开发结果显示 | 第60-69页 |
| ·摇臂系统需求分析 | 第61页 |
| ·摇臂的参数的引入与约束设计 | 第61-65页 |
| ·参数界面功能介绍及结果显示 | 第65-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第五章 装载机工作装置有限元分析 | 第70-79页 |
| ·有限元分析的必要性及 ANSYS 与 Pro/E 的接口技术 | 第70-71页 |
| ·工作装置有限元分析必要性 | 第70页 |
| ·ANSYS 与 Pro/E 的接口技术 | 第70-71页 |
| ·工作装置结构受力破坏与力学特征 | 第71-72页 |
| ·工作装置的结构形式 | 第71-72页 |
| ·结构受力与破坏特征 | 第72页 |
| ·工作装置的工况分析 | 第72-73页 |
| ·工作装置的有限元分析 | 第73-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 ·全文总结 | 第79页 |
| ·未来研究展望 | 第79-81页 |
| ·研究不足 | 第79页 |
| ·研究展望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