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写符号及中英文对照表 | 第1-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1 引言 | 第15-44页 |
·目的基因分子标记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 第16-24页 |
·基于保守 DNA 和保守基因家族的分子标记(CDMs) | 第16-18页 |
·基于转座因子的标记(TEMs) | 第18-19页 |
·基于抗性基因的标记(RGMs) | 第19-20页 |
·基于 RNA 的标记(RBMs) | 第20-22页 |
·目标指纹识别标记(TFMs) | 第22-24页 |
·CDDP 标记技术流程及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24-29页 |
·CDDP 标记的原理 | 第24-25页 |
·CDDP 标记的技术流程 | 第25-26页 |
·CDDP 标记的特点 | 第26-27页 |
·CDDP 标记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CDDP 技术的应用展望 | 第28-29页 |
·植物分子身份证的构建及其应用 | 第29-36页 |
·分子身份证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 第30页 |
·用于构建分子身份证的有关软件 | 第30-31页 |
·核心引物是构建分子身份证的关键 | 第31页 |
·品种区分策略 | 第31页 |
·编码规则 | 第31-33页 |
·用于分子身份证研究的分子标记方法 | 第33-35页 |
·植物分子身份证的应用展望 | 第35-36页 |
·牡丹遗传多样性分析与品种鉴定研究进展 | 第36-42页 |
·基于随机 DNA 分子标记的牡丹遗传多样性分析与品种鉴定 | 第36-39页 |
·基于目的基因分子标记的牡丹遗传多样性分析与品种鉴定 | 第39-41页 |
·基于序列分析技术的牡丹遗传多样性分析与品种鉴定 | 第41-42页 |
·牡丹种质资源分类及起源研究概况 | 第42页 |
·研究背景 | 第42-43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3-4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4-57页 |
·植物材料 | 第44-50页 |
·研究方法 | 第50-57页 |
·植物材料的采集与保存 | 第50页 |
·牡丹基因组 DNA 的提取与检测 | 第50-52页 |
·DNA 模板的检测 | 第52页 |
·引物序列及特征 | 第52-53页 |
·CDDP-PCR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 第53-54页 |
·Mix 试剂反应体系 | 第54页 |
·PCR 反应程序 | 第54页 |
·扩增产物的电泳及检测 | 第54页 |
·条带统计方法 | 第54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第54-5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7-88页 |
·牡丹 CDDP 标记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 第57-60页 |
·牡丹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57页 |
·CDDP 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 第57-59页 |
·CDDP 反应体系稳定性和重复性验证 | 第59页 |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 第59-60页 |
·牡丹野生种及栽培品种遗传多样性的 CDDP 分析 | 第60-64页 |
·引物的多态性分析 | 第60-62页 |
·野生种与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 | 第62-63页 |
·野生种与栽培品种的聚类分析 | 第63-64页 |
·中原牡丹品种遗传多样性的 CDDP 分析 | 第64-69页 |
·CDDP 引物对 299 份牡丹品种的多态性分析 | 第64-66页 |
·不同花色群体遗传多样性的 CDDP 分析 | 第66-68页 |
·不同花色群体遗传结构的分析 | 第68-69页 |
·牡丹品种特异性和一致性的 CDDP 分析 | 第69-76页 |
·牡丹品种的特异性分析 | 第69-74页 |
·牡丹品种特异性标准的确定 | 第74-75页 |
·牡丹品种的一致性检验与分析 | 第75-76页 |
·牡丹种质资源分子身份证的构建 | 第76-88页 |
·利用特异条带区分牡丹种质资源 | 第76-77页 |
·核心引物的确定 | 第77-78页 |
·核心引物对牡丹种质资源的区分 | 第78-81页 |
·牡丹种质资源分子身份证的构建 | 第81-88页 |
4 讨论 | 第88-99页 |
·关于牡丹 CDDP-PCR 反应体系 | 第88页 |
·CDDP 技术分析牡丹遗传多样性的可行性 | 第88-90页 |
·基于 CDDP 标记的牡丹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分析 | 第90-92页 |
·基于 CDDP 标记的牡丹野生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分析 | 第90页 |
·基于 CDDP 标记的牡丹野生种与栽培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分析 | 第90-91页 |
·基于 CDDP 标记的牡丹栽培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分析 | 第91-92页 |
·基于 CDDP 标记的牡丹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92-95页 |
·牡丹野生资源与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比较 | 第92-93页 |
·牡丹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综合评价 | 第93-94页 |
·牡丹花色的演化趋势 | 第94-95页 |
·关于牡丹品种特异性和一致性分析 | 第95-96页 |
·关于牡丹种质资源分子身份证构建的问题 | 第96-99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1页 |
·结论 | 第99页 |
·展望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