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黑星病菌及斑点落叶病菌的寄主应答反应研究
附件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5页 |
·概述 | 第14页 |
·苹果黑星病 | 第14-17页 |
·发病特点 | 第14-15页 |
·苹果黑星病的感病和抗病机理 | 第15-17页 |
·苹果斑点落叶病 | 第17-22页 |
·发病特点 | 第17-18页 |
·致病机理 | 第18-20页 |
·苹果与斑点落叶病相关的互作信号途径 | 第20-21页 |
·苹果对斑点落叶病的抗性研究 | 第21-22页 |
·苹果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展望 | 第22-23页 |
·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其应用 | 第23-2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苹果黑星病侵染过程中寄主应答相关研究 | 第25-4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32页 |
·植物材料 | 第25页 |
·Liberty 生根培养基的选择 | 第25-26页 |
·转基因操作 | 第26-29页 |
·基因表达水平检测 | 第29-30页 |
·蛋白组学分析 | 第30-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40页 |
·品种 Liberty 的生根培养基选择 | 第32-33页 |
·再生培养基的选择 | 第33-34页 |
·PCR 检测结果 | 第34-35页 |
·植物抗性生物学检测结果 | 第35-38页 |
·HcrVf2 基因表达结果 | 第38页 |
·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38-40页 |
·讨论 | 第40-42页 |
·转基因效率 | 第40页 |
·非典型 R 基因抗性反应 | 第40-41页 |
·HcrVf2 基因表达相对水平 | 第41页 |
·苹果黑星病侵染后苹果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41-42页 |
第三章 苹果斑点落叶病侵染过程中寄主应答相关研究 | 第42-6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6页 |
·病原菌致病性鉴定 | 第42页 |
·侵染过程的显微观察 | 第42-43页 |
·离体接种体系稳定性测定 | 第43页 |
·激素类次级代谢产物测定 | 第43页 |
·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测定 | 第43-44页 |
·苹果叶片总蛋白提取及其双向电泳分析 | 第44-45页 |
·苹果叶片应答斑点落叶病菌胁迫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45-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9页 |
·病原菌致病性观察 | 第46页 |
·苹果链格孢菌与寄主叶片互作形态观察 | 第46-47页 |
·苹果链格孢菌在寄主叶片上的侵染方式分析 | 第47-49页 |
·苹果链格孢菌与寄主叶片互作的解剖学分析 | 第49-50页 |
·病原菌侵染前后叶肉细胞结构超微结构观察 | 第50-51页 |
·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离体侵染体系的侵染稳定性 | 第51-52页 |
·植物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结果 | 第52-54页 |
·4 种苹果蛋白质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54页 |
·蛋白质样品上样量优化 | 第54-55页 |
·斑点落叶病菌侵染前后苹果叶片形态观察 | 第55-56页 |
·苹果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第56-57页 |
·苹果叶片应答病原菌胁迫的双向电泳图谱分析 | 第57页 |
·差异蛋白质点质谱分析 | 第57-58页 |
·蛋白功能鉴定及丰度变化分析 | 第58-59页 |
·讨论 | 第59-64页 |
·斑点落叶病侵染过程显微观察 | 第59-60页 |
·斑点落叶病侵染过程中内源激素动态变化 | 第60-62页 |
·苹果叶片 2-D 凝胶电泳蛋白组学技术研究 | 第62页 |
·斑点落叶病侵染过程中蛋白质组变化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电镜观察结果 | 第64-65页 |
·内源激素检测结果 | 第65页 |
·蛋白质组学检测结果 | 第65-66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66-68页 |
·苹果抗黑星病研究 | 第66页 |
·苹果抗斑点落叶病的研究结果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个人简介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