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病原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附件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图表清单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9页 |
| ·烟草病害发生及危害 | 第12-13页 |
| ·全国烟草真菌性病害 | 第12页 |
| ·山东省烟草真菌性病害 | 第12页 |
| ·烟草根茎病害 | 第12-13页 |
| ·镰刀菌根腐病 | 第13-14页 |
| ·总体概况 | 第13页 |
| ·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的发生及分布 | 第13-14页 |
| ·镰刀菌根腐病的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 ·病原 | 第14-16页 |
| ·镰刀菌根腐病病害流行规律 | 第16页 |
| ·致病机理 | 第16-17页 |
| ·镰刀菌根腐病病原与寄主的关系、与其他病害的关系 | 第17页 |
| ·病害的防治 | 第17页 |
| ·本实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病原分离与鉴定 | 第19-29页 |
|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 ·试验方法 | 第19-21页 |
| ·病原菌的分离 | 第19页 |
|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 第19页 |
| ·柯赫氏法则验证 | 第19-20页 |
| ·镰刀菌的形态学观察 | 第20页 |
| ·镰刀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0-2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1-27页 |
| ·镰刀菌菌株的分离结果 | 第21-22页 |
| ·致病性测定 | 第22-23页 |
| ·柯赫氏法则验证 | 第23页 |
| ·形态学观察结果 | 第23-25页 |
| ·分子鉴定结果 | 第25-27页 |
| ·讨论 | 第27-29页 |
| ·致病性测定 | 第27页 |
| ·形态学的鉴定 | 第27-28页 |
| ·分子鉴定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29-35页 |
|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 ·试验方法 | 第29-30页 |
| ·不同培养基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29页 |
| ·不同 pH 值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 ·不同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30页 |
| ·不同碳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30页 |
| ·不同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3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 ·不同培养基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 ·不同 pH 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 ·不同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32页 |
| ·不同碳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 ·不同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33页 |
| ·讨论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病菌致病粗毒素的研究 | 第35-43页 |
| ·材料 | 第35页 |
| ·试验方法 | 第35-37页 |
| ·镰刀菌粗毒素的提取 | 第35页 |
| ·镰刀菌粗毒素的纯化 | 第35页 |
| ·镰刀菌粗毒素生物活性测定 | 第35-36页 |
| ·镰刀菌粗毒素的寄主专化性测定 | 第36页 |
| ·镰刀菌毒素对烟草幼苗根部抗病酶系的作用 | 第36-37页 |
| ·镰刀菌毒素对烟草幼苗细胞膜的作用 | 第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2页 |
| ·毒素的生物活性测定 | 第37-39页 |
| ·镰刀菌粗毒素的寄主专化性测定 | 第39-40页 |
| ·镰刀菌毒素对烟草幼苗根部抗病酶系的作用 | 第40-41页 |
| ·镰刀菌毒素对烟草幼苗细胞膜的作用 | 第41-42页 |
| ·讨论 | 第42-43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3-45页 |
| ·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病原分离与鉴定 | 第43页 |
| ·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病原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43页 |
| ·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病菌致病粗毒素的研究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