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目录 | 第1-9页 |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土地利用规划的一般研究 | 第13-14页 |
·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历程 | 第14-17页 |
·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理念的研究现状评述 | 第17-18页 |
·土地利用规划展望 | 第18-19页 |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2 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基础 | 第22-29页 |
·系统工程理论 | 第22-24页 |
·系统工程理论要点 | 第22-23页 |
·土地利用系统 | 第23页 |
·土地系统理论的指导作用 | 第23-24页 |
·控制理论 | 第24-25页 |
·理论内涵 | 第24页 |
·控制理论的指导作用 | 第24-25页 |
·弹性理论 | 第25-26页 |
·理论内涵 | 第25页 |
·弹性理论的指导作用 | 第25-26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6-27页 |
·理论内涵 | 第26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作用 | 第26-27页 |
·人地协调理论 | 第27-28页 |
·理论内涵 | 第27页 |
·人地协调理论的指导作用 | 第27-28页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8-29页 |
·理论内涵 | 第28页 |
·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 第28-29页 |
3 "反规划"理念 | 第29-35页 |
·"反规划"的提出 | 第29页 |
·"反规划"理念论及相关概念 | 第29-33页 |
·生态用地 | 第29-30页 |
·景观安全格局 | 第30-31页 |
·生态基础设施 | 第31-32页 |
·"反规划"理念 | 第32-33页 |
·"反规划"途径 | 第33页 |
·"反规划"的应用 | 第33-35页 |
4 "反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 | 第35-40页 |
·"反规划"思想下的土地利用规划理念 | 第35-36页 |
·土地伦理价值观 | 第35页 |
·规划思维方式 | 第35-36页 |
·"反规划"思想下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选择 | 第36页 |
·"反规划"思想下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流程 | 第36-37页 |
·"反规划"理念下的土地利用规划与传统土地利用规划的比较 | 第37-40页 |
5 实证研究——以柳州市市区为例 | 第40-77页 |
·规划目标 | 第40-41页 |
·研究区界定及概况 | 第41-46页 |
·研究区界定 | 第41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41-45页 |
·数据收集 | 第45-46页 |
·柳州市市区生态基础设施的构建 | 第46-58页 |
·景观安全格局途径 | 第46-47页 |
·单一景观过程分析——区域自然、生物、人文过程 | 第47-50页 |
·景观评价 | 第50-52页 |
·景观改变——单一景观安全格局分析 | 第52-57页 |
·柳州市区EI的建立 | 第57-58页 |
·不同EI范围下的土地利用分析 | 第58-64页 |
·不同EI范围的土地利用类型分析 | 第58-60页 |
·不同EI范围的基本农田数量分析 | 第60页 |
·基于EI的建设用地数量分析 | 第60-62页 |
·基于EI的土地利用发展格局分析 | 第62-64页 |
·EI约束下的土地利用布局确定 | 第64-71页 |
·EI约束下基本农田布局调整 | 第64-65页 |
·EI约束下的建设用地布局及空间管制 | 第65-70页 |
·EI约束下的其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 第70-71页 |
·土地生态功能分区 | 第71-73页 |
·分区原则与方法 | 第71-72页 |
·分区结果 | 第72-73页 |
·基于"反规划"理念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分析与评价 | 第73-77页 |
·基于"反规划"理念的规划方案确定 | 第73-75页 |
·预期规划成效 | 第75-77页 |
6 结语 | 第77-79页 |
·主要结论 | 第77-78页 |
·创新之处 | 第78页 |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