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埋煤层开采采空区覆岩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23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9-16页 |
| ·浅埋采空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采空区稳定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研究内容、方法 | 第16-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论文研究依托的工程背景 | 第17-23页 |
|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 第17-18页 |
| ·气象水文 | 第18页 |
| ·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 第18-20页 |
| ·采空区分布特征 | 第20-23页 |
| 2 浅埋煤层采空区覆岩移动破坏规律研究 | 第23-46页 |
| ·浅埋煤层采空区定义 | 第23页 |
| ·浅埋煤层采空区覆岩移动破坏机理 | 第23-27页 |
| ·浅埋煤层采空区覆岩破坏特征 | 第23-25页 |
| ·浅埋煤层采空区顶板破坏和覆岩移动的形式及特征 | 第25-26页 |
| ·浅埋煤层采空区地表移动破坏形式与特征 | 第26-27页 |
| ·浅埋采空区地表变形及煤柱应力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27-44页 |
| ·ADINA 软件简介 | 第27-28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28-30页 |
| ·数值模拟方案 | 第30页 |
| ·模拟结果 | 第30-37页 |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37-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3 浅埋煤层采空区煤柱稳定性及突变失稳研究 | 第46-56页 |
| ·煤柱的突变失稳方式及突变特征 | 第46-47页 |
| ·突变理论基本原理 | 第47-49页 |
| ·浅埋采空区稳定性的突变分析 | 第49-54页 |
| ·煤柱-顶板力学模型 | 第49页 |
| ·岩梁的挠曲线方程 | 第49-50页 |
| ·系统的势函数的确定 | 第50-51页 |
| ·系统的尖点突变分析 | 第51-54页 |
| ·碾子沟煤矿采空区稳定性突变分析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4 浅埋煤层采空区覆岩稳定性的模糊综合评价 | 第56-78页 |
| ·基本思路 | 第56-57页 |
| ·浅埋煤层采空区稳定性影响因素 | 第57-63页 |
| ·地质水文因素 | 第57-59页 |
| ·采空区特征参数 | 第59-62页 |
| ·其他因素 | 第62-63页 |
| ·碾子沟煤矿采空区覆岩稳定性模糊综合评价 | 第63-77页 |
| ·评价指标筛选 | 第63页 |
| ·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63-66页 |
|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第66-69页 |
| ·层次总排序 | 第69-71页 |
| ·权集 | 第71页 |
| ·稳定性等级划分及评价集建立 | 第71-73页 |
| ·隶属函数构造 | 第73-75页 |
| ·综合评价 | 第75-76页 |
| ·确定稳定性等级 | 第76-77页 |
| ·碾子沟煤矿采空区稳定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 ·主要结论 | 第78-79页 |
| ·展望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 附录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