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再生集料的半刚性基层抗裂性能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半刚性基层抗裂性能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废旧混凝土再生利用于道路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9页 |
·项目依托 | 第16-17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再生集料的性能试验研究 | 第19-25页 |
·试验目的 | 第19页 |
·试验内容与结果分析 | 第19-24页 |
·再生粗集料性能研究 | 第20-23页 |
·再生细集料性能研究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再生集料水稳碎石材料性能试验研究 | 第25-40页 |
·水泥稳定基层组成结构形式 | 第25-26页 |
·再生集料水稳基层配合比设计 | 第26-27页 |
·集料级配方案设计 | 第26-27页 |
·水泥技术指标检测 | 第27页 |
·试件的制备 | 第27-29页 |
·击实试验 | 第27-28页 |
·试验制备与养生 | 第28-29页 |
·再生集料水稳碎石材料的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 第29-33页 |
·抗压强度试验 | 第29-30页 |
·劈裂(间接抗拉)强度试验 | 第30页 |
·抗弯拉强度试验 | 第30-31页 |
·抗压回弹模量试验 | 第31-32页 |
·抗弯拉回弹模量试验 | 第32-33页 |
·再生水泥稳定材料力学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劈裂(间接抗拉)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 第34-36页 |
·抗弯拉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抗压回弹模量的试验结果分析 | 第37页 |
·抗弯拉回弹模量的试验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再生集料水稳碎石材料收缩性能研究 | 第40-58页 |
·半刚性基层裂缝形成机理 | 第40-44页 |
·干燥收缩机理 | 第40-43页 |
·温度收缩机理 | 第43-44页 |
·干燥收缩试验方法 | 第44-47页 |
·干燥收缩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7-52页 |
·不同级配对干缩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水泥掺量对干缩性能的影响 | 第48-49页 |
·失水率对干缩性能的影响 | 第49-52页 |
·温度收缩试验方法 | 第52-53页 |
·温度收缩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3-56页 |
·再生集料级配对温缩性能的影响 | 第54页 |
·水泥掺量对温缩性能的影响 | 第54-55页 |
·温度变化与温度收缩的关系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抗裂性能评价方法研究 | 第58-77页 |
·现有抗裂性能评价指标研究 | 第58-61页 |
·干缩系数和温缩系数 | 第58-59页 |
·干缩抗裂系数和温缩抗裂系数 | 第59-60页 |
·抗干缩耐用指数和抗温缩耐用指数 | 第60-61页 |
·抗裂性能评价方法 | 第61-63页 |
·抗裂性能评价 | 第63-68页 |
·不同级配对材料抗裂性能的影响 | 第63-65页 |
·不同水泥掺量对材料抗裂性能的影响 | 第65-68页 |
·基于抗裂指数的最佳级配与最佳水泥掺量的确定方法 | 第68-76页 |
·基于抗裂指数的最佳级配的确定方法 | 第68-72页 |
·基于抗裂指数的最佳水泥掺量的确定方法 | 第72-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半刚性基层收缩应力与开裂规律研究 | 第77-85页 |
·温缩应力计算公式的推导 | 第77-80页 |
·干缩应力计算公式的推导 | 第80-82页 |
·半刚性基层内总收缩应力 | 第82页 |
·半刚性基层收缩开裂规律 | 第82-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七章 预裂缝技术应用于半刚性基层的研究 | 第85-97页 |
·预裂缝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85-86页 |
·基于能量观点的裂缝扩展模拟 | 第86-94页 |
·CZM 内聚力模型 | 第86-88页 |
·输入参数确定 | 第88-90页 |
·裂缝道路模型 | 第90-94页 |
·水泥稳定材料自愈机理分析 | 第94-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7-99页 |
1. 主要结论 | 第97-98页 |
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附录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