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研究缘起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创新点以及难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康区信息环境及制约意识形态发展与稳定的因素 | 第17-30页 |
·康巴藏区概况 | 第17-20页 |
·康巴藏区的地理环境 | 第17-18页 |
·康巴藏区的人口状况 | 第18页 |
·康巴藏区多样的文化形态 | 第18-20页 |
·“稳藏必先安康”——康区在整个藏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第20页 |
·康巴藏区的信息传播环境 | 第20-25页 |
·信息基础设施落后 | 第20-22页 |
·客观地理条件的阻碍 | 第21页 |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 | 第21-22页 |
·“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有待向质的层面转变 | 第22页 |
·信息传播媒介发展不均衡 | 第22-25页 |
·报纸发行低迷 | 第22-23页 |
·电影放映受限 | 第23页 |
·“空中信号”敌强我弱 | 第23-24页 |
·手机使用单一 | 第24页 |
·网络发展缓慢 | 第24-25页 |
·电视成为信息接收的主要方式 | 第25页 |
·制约康区意识形态领域发展与稳定的因素 | 第25-30页 |
·传统文化的制约 | 第25-26页 |
·群众媒介素养不高 | 第26-27页 |
·信息与受众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 第27-28页 |
·“敌对势力”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康巴卫视现状及受众分析 | 第30-44页 |
·康巴卫视现状分析 | 第30-34页 |
·康巴卫视的成立背景 | 第30-31页 |
·康巴卫视的发展现状 | 第31-32页 |
·覆盖方式及地区 | 第31页 |
·节目设置 | 第31-32页 |
·网站建设 | 第32页 |
·机构 | 第32页 |
·经费 | 第32页 |
·康巴卫视的发展瓶颈 | 第32-34页 |
·采编受限 | 第33页 |
·双语人才紧缺 | 第33页 |
·宗教敏感性强 | 第33-34页 |
·“地脚话”现象严重 | 第34页 |
·节目运作机制尚需改善 | 第34页 |
·康巴卫视受众分析 | 第34-44页 |
·收视环境 | 第35-36页 |
·接收心理 | 第36-39页 |
·收视需求 | 第39-41页 |
·行为特征 | 第41-42页 |
·收视模式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康巴卫视促进康巴藏区发展与稳定的基本策略 | 第44-52页 |
·节目生产策略 | 第44-48页 |
·“藏汉”双语策略 | 第44-45页 |
·娱乐教育策略 | 第45-47页 |
·参与式传播策略 | 第47-48页 |
·舆论引导策略 | 第48-52页 |
·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先机 | 第48-49页 |
·增强新闻宣传的亲和力 | 第49页 |
·贴近康区观众的收视需求 | 第49-50页 |
·打造康巴特色的节目内容 | 第50-51页 |
·正面回击分裂言论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康巴卫视促进康巴藏区发展与稳定的机制保障 | 第52-60页 |
·内部机制 | 第52-56页 |
·编译中心与频道合一制 | 第52-53页 |
·制播分离机制 | 第53-54页 |
·媒介融合机制 | 第54-56页 |
·外部机制 | 第56-60页 |
·与藏区州、县的纵向合作机制 | 第56-57页 |
·藏语卫视频道间的横向合作机制 | 第57-58页 |
·与国内媒体的资源整合机制 | 第58-60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录 | 第67-70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