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超宽带MIMO双天线的设计与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页 |
·MIMO 技术简介 | 第11-13页 |
·手机天线的发展 | 第13-16页 |
·超宽带手机多天线设计的指标要求 | 第16-20页 |
·一般性准则 | 第16-17页 |
·尺寸 | 第17页 |
·工作频带 | 第17-18页 |
·辐射效率 | 第18页 |
·相关性系数的包络和隔离度 | 第18-19页 |
·其它指标要求 | 第19页 |
·测试 | 第19-20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超宽带手机多天线设计的技术措施 | 第21-32页 |
·单天线的宽带化措施 | 第21-26页 |
·改变地板结构 | 第21-22页 |
·采用耦合馈电+短路的结构 | 第22-23页 |
·加载集总元件 | 第23-24页 |
·添加寄生单元 | 第24-25页 |
·其它措施 | 第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天线端口间的去耦措施 | 第26-31页 |
·去耦网络 | 第26-27页 |
·“缺陷地”结构 | 第27页 |
·采用“中和线” | 第27-29页 |
·对称或反对称布局 | 第29-30页 |
·其它措施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页 |
·总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利用天线单元布局进行宽带去耦研究 | 第32-53页 |
·建模平台介绍 | 第32页 |
·天线布局总体方案 | 第32-33页 |
·基于第一种超宽带天线单元的布局研究 | 第33-41页 |
·布局一 | 第34-35页 |
·布局二 | 第35-37页 |
·布局三 | 第37-38页 |
·布局四 | 第38-39页 |
·布局五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基于第二种超宽带天线单元的布局研究 | 第41-51页 |
·布局一 | 第42-43页 |
·布局二 | 第43-44页 |
·布局三 | 第44-46页 |
·布局四 | 第46-47页 |
·布局五 | 第47-48页 |
·布局六 | 第48-49页 |
·布局七 | 第49-51页 |
·小结 | 第51页 |
·总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宽带 MIMO 双天线设计 | 第53-64页 |
·高频宽带 MIMO 双天线设计 | 第53-58页 |
·主要的技术指标 | 第53页 |
·单天线的仿真设计 | 第53-54页 |
·双天线的仿真设计 | 第54-56页 |
·双天线实物的加工及测试 | 第56-58页 |
·超宽带 MIMO 双天线方案设计 | 第58-63页 |
·主要的技术指标 | 第58页 |
·拟采用的设计思路 | 第58-59页 |
·单天线的仿真设计 | 第59-61页 |
·双天线的仿真设计 | 第61-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基于近区电场分布的天线布局去耦原因探讨 | 第64-77页 |
·近场球的设置 | 第64页 |
·基于第一种天线单元的研究 | 第64-69页 |
·布局一 | 第64-65页 |
·布局二 | 第65-66页 |
·布局三 | 第66-67页 |
·布局四 | 第67-68页 |
·布局五 | 第68-69页 |
·小结 | 第69页 |
·基于第二种天线单元的研究 | 第69-76页 |
·布局一 | 第70页 |
·布局二 | 第70-71页 |
·布局三 | 第71-72页 |
·布局四 | 第72-73页 |
·布局五 | 第73-74页 |
·布局六 | 第74-75页 |
·布局七 | 第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总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第77-79页 |
·工作总结 | 第77-78页 |
·下一步工作计划与展望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