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喹唑啉类化合物研究概况 | 第9-36页 |
| 1 引言 | 第9页 |
| 2 喹唑啉类化合物 | 第9-24页 |
| ·喹唑啉含硫类化合物 | 第9-12页 |
| ·含硫喹唑啉化合物的抗疟原活性 | 第9-10页 |
| ·含硫喹唑啉化合物的抗菌性 | 第10-11页 |
| ·含硫喹唑啉化合物的镇痛活性 | 第11-12页 |
| ·喹唑啉含氧类化合物 | 第12-13页 |
| ·喹唑啉含氧类化合物的抗病毒性 | 第13页 |
| ·喹唑啉含氧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性 | 第13页 |
| ·喹唑啉酮 | 第13-16页 |
| ·喹唑啉酮抗疟疾 | 第13-14页 |
| ·喹唑啉酮的抗菌性 | 第14-16页 |
| ·喹唑啉酮的抗炎活性 | 第16页 |
| ·氨基喹唑啉类化合物 | 第16-21页 |
| ·氨基喹唑啉类化合物的抗菌性 | 第16-18页 |
| ·氨基喹唑啉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性 | 第18-21页 |
| ·杂环喹唑啉类化合物 | 第21-24页 |
| ·杂环喹唑啉类化合物的抗菌性 | 第21-24页 |
| ·杂环喹唑啉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性 | 第24页 |
| 3 喹唑啉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24-27页 |
| ·石墨催化合成2-苯基喹唑啉衍生物 | 第24-25页 |
| ·一锅法 | 第25-26页 |
| ·一锅法合成多取代喹唑啉化合物 | 第25页 |
| ·一锅法合成喹唑啉酮 | 第25-26页 |
| ·碘催化合成喹唑啉类化合物 | 第26页 |
| ·杂环喹唑啉酮的合成 | 第26-27页 |
| ·氨基喹唑啉化合物的合成 | 第27页 |
| 4 含卤素化合物 | 第27-31页 |
| ·引入卤素原子的特性 | 第27页 |
| ·含卤素化合物的农药 | 第27-29页 |
| ·杀菌剂 | 第27-28页 |
| ·除草解毒剂 | 第28-29页 |
| ·杀虫杀螨剂 | 第29页 |
| ·抗菌性 | 第29-30页 |
| ·抗肿瘤性 | 第30-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31-36页 |
| 第二章 多卤代苯腈取代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36-54页 |
| 1 引言 | 第36-37页 |
| 2 论文的选题目的、意义及主要工作 | 第37-50页 |
| ·论文的选题目的、意义 | 第37-38页 |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38-39页 |
| ·合成路线设计 | 第39-40页 |
| ·原料的制备:5-氯-8-硝基喹唑啉-4(3H)-酮化合物的制备 | 第40页 |
| ·5-氯-8-硝基喹唑啉-4(3H)-酮与胺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40-43页 |
| ·5-氯-8-硝基喹唑啉-4(3H)-酮与芳香胺、脂肪胺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40-41页 |
| ·5-氯-8-硝基喹唑啉-4(3H)-酮与邻苯二胺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41-43页 |
| ·8-硝基喹唑啉酮类化合物还原成8-氨基喹唑啉酮类化合物 | 第43-44页 |
| ·目标产物多卤代苯腈取代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44-50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0-52页 |
| ·自身结构特点分析 | 第50页 |
| ·取代基的影响 | 第50页 |
| ·溶剂和温度的选择 | 第50-51页 |
| ·溶剂对胺类化合物与5-氯-8-硝基喹唑啉-4(3H)-酮反应的影响 | 第50-51页 |
| ·溶剂和温度对多卤代苯腈取代喹唑啉酮类化合物合成的影响 | 第51页 |
| ·催化剂的选择 | 第51-52页 |
| 小结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 第三章 抗菌活性测试 | 第54-90页 |
| 1 引言 | 第54-60页 |
| ·菌种简介 | 第54-57页 |
| ·铜绿假单胞菌 | 第54-55页 |
| ·大肠杆菌 | 第55页 |
| ·蜡样芽胞杆菌 | 第55-56页 |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第56页 |
| ·白色念珠菌 | 第56-57页 |
| ·抗菌药物药敏试验的方法 | 第57-60页 |
| ·纸片扩散法 | 第57-58页 |
| ·琼脂稀释法 | 第58页 |
| ·肉汤稀释法 | 第58-59页 |
| ·常量稀释法 | 第59页 |
| ·微量稀释法 | 第59页 |
| ·Etest法 | 第59-60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60-83页 |
| ·实验材料用品 | 第60页 |
| ·实验目的 | 第60-61页 |
| ·初筛实验方法 | 第61-65页 |
| ·药敏片的制备 | 第61页 |
| ·斜面的制备和细菌的培养斜面的制备 | 第61-62页 |
| ·培养基平板的制备 | 第62-63页 |
| ·菌悬液的制备 | 第63页 |
| ·涂平板和上药片涂菌 | 第63-64页 |
| ·培养观察 | 第64-65页 |
| 小结 | 第65页 |
| ·复筛实验方法 | 第65-79页 |
| ·培养基的配置 | 第65-66页 |
| ·常量稀释法 | 第66-67页 |
| ·微量稀释法 | 第67-78页 |
| 小结 | 第78-79页 |
| ·MBC值的测定 | 第79-83页 |
| ·实验步骤 | 第79-80页 |
| ·MBC值结果 | 第80-83页 |
| 小结 | 第83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83-87页 |
| ·培养基的影响 | 第83页 |
| ·pH值 | 第83页 |
| ·药物浓度 | 第83-84页 |
| ·细菌的接种量 | 第84页 |
| ·培养时间 | 第84页 |
| ·构效关系 | 第84-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 第四章 实验部分 | 第90-108页 |
| 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90页 |
| 2 原料的制备:5-氯-8-硝基喹唑啉-4(3H)-酮的制备 | 第90页 |
| 3 5-氯-8-硝基喹唑啉-4(3H)-酮与化合物苯胺合成(3a) | 第90-91页 |
| 4 8-硝基喹唑啉酮类化合物还原成8-氨基喹唑啉酮类化合物(4a) | 第91页 |
| 5 多卤代苯腈取代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6a) | 第91页 |
| 6 所合成的化合物结构表征 | 第91-108页 |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108-110页 |
| 附录 | 第110-171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71-172页 |
| 致谢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