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半萜类化合物构效关系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定量构效关系方法 | 第11-13页 |
·2D-QSAR | 第11-12页 |
·3D-QSAR | 第12页 |
·MD-QSAR | 第12-13页 |
·倍半萜类化合物研究现状 | 第13页 |
·目的与意义 | 第13-15页 |
第2章 倍半萜类化合物建模参数筛选 | 第15-2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5-18页 |
·化合物选择 | 第15页 |
·参数计算 | 第15-18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18-23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18-21页 |
·聚类分析 | 第21-23页 |
·结论 | 第23-24页 |
第3章 倍半萜类化合物 2D-QSAR 模型建立 | 第24-37页 |
·构建模型常用方法 | 第24-25页 |
·最小偏二乘法 | 第24-25页 |
·遗传算法 | 第25页 |
·多元线性回归 | 第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计算方法 | 第25-26页 |
·数据来源及计算 | 第26页 |
·参数选择 | 第26-2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7-31页 |
·模型建立 | 第27-30页 |
·参数分析 | 第30-31页 |
·模型分析 | 第31页 |
·结论 | 第31-37页 |
第4章 倍半萜类化合物的 ADME/T 研究 | 第37-50页 |
·化合物选择与活性计算 | 第37-39页 |
·以药代动力学指标分类过程及分析 | 第39-44页 |
·以毒性指标指标分类过程及分析 | 第44-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第5章 结语与展望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0页 |
·展望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