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 ·高校大学生 | 第10页 |
| ·自杀 | 第10-11页 |
| ·高校生命教育 | 第11-12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7-18页 |
| ·论文主要解决的问题 | 第18页 |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8-19页 |
|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论文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 第19-21页 |
| ·课题研究难点 | 第19-20页 |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 第2章 生命教育的科学内涵 | 第21-25页 |
| ·生命教育的含义 | 第21页 |
| ·生命教育的依据 | 第21-22页 |
| ·生命教育的形式 | 第22-23页 |
| ·生命教育的目的 | 第23-25页 |
| 第3章 我国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调查 | 第25-39页 |
| ·问卷设计、调研抽样、调研及统计方法 | 第25-26页 |
| ·问卷设计 | 第25页 |
| ·调查范围 | 第25-26页 |
| ·调查方法 | 第26页 |
| ·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 | 第26-33页 |
| ·描述分析 | 第26-32页 |
| ·回归分析 | 第32-33页 |
| ·问卷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 ·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 第33-34页 |
| ·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 | 第34页 |
| ·缘由分析 | 第34-36页 |
| ·社会环境方面 | 第35页 |
| ·学校方面 | 第35页 |
| ·家庭方面 | 第35-36页 |
| ·个人方面 | 第36页 |
| ·其他方面 | 第36页 |
| ·开展高校生命教育的紧迫性 | 第36-39页 |
| ·用生命教育来解决大学生自杀问题 | 第36-37页 |
| ·用生命教育来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 第37页 |
| ·用生命教育来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 第37-39页 |
| 第4章 开展生命教育的目的、作用及其内容 | 第39-46页 |
| ·开展生命教育的目的 | 第39-40页 |
| ·尊重生命 | 第39页 |
| ·努力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 | 第39-40页 |
| ·实现生命间的和谐相处 | 第40页 |
| ·实施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 | 第40-42页 |
| ·符合未来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 第41页 |
| ·实现全面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 第41页 |
|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手段 | 第41-42页 |
| ·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保证 | 第42页 |
| ·生命教育具体包含的内容 | 第42-46页 |
| ·认知生命教育 | 第42-43页 |
| ·生命态度教育 | 第43页 |
| ·生命安全教育 | 第43-44页 |
| ·生命情感教育 | 第44页 |
| ·生命审美教育 | 第44-45页 |
| ·生命价值教育 | 第45-46页 |
| 第5章 高等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对策建议 | 第46-51页 |
| ·目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特点 | 第46-47页 |
| ·教育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 第46页 |
| ·教育内容具有很强的广博性 | 第46-47页 |
| ·教育方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 第47页 |
| ·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 第47-48页 |
| ·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47-48页 |
| ·以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从多学科渗透生命教育 | 第48页 |
| ·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方法 | 第48-51页 |
| ·结合实践活动形成多方教育合力 | 第48-49页 |
| ·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 第49页 |
| ·开设生命教育及其相关课程,配备专业教师队伍 | 第49-50页 |
| ·营造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专题活动 | 第50-51页 |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作者简介 | 第56-57页 |
| 附录 | 第57-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