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民俗学视角下上林布努瑶族猴鼓舞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3页 |
| ·选题目的 | 第9页 |
|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理论意义 | 第9页 |
| ·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 ·文章的框架结构 | 第10页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0-12页 |
| ·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文章创新点 | 第12-13页 |
| ·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 第12页 |
| ·观点的创新 | 第12-13页 |
| 2 生态民俗学与猴鼓舞文化 | 第13-18页 |
| ·生态民俗学 | 第13-16页 |
| ·生态民俗学的概念 | 第13页 |
| ·生态民俗学的产生和发展 | 第13页 |
| ·生态民俗学的研究 | 第13-15页 |
| ·生态民俗学理论对猴鼓舞文化研究的启示 | 第15-16页 |
| ·民俗舞蹈与猴鼓舞研究的现状 | 第16-18页 |
| ·民俗舞蹈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猴鼓舞研究的现状 | 第17-18页 |
| 3 广西上林布努瑶族基本情况 | 第18-20页 |
| ·人口分布与自然地理的生态性 | 第18页 |
| ·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民俗性 | 第18-19页 |
| ·民间风俗信仰 | 第19-20页 |
| 4 布努瑶族猴鼓舞的源流 | 第20-31页 |
| ·瑶族历史简述 | 第20页 |
| ·猴鼓舞的起源 | 第20-21页 |
| ·猴鼓舞的原生性与演变性 | 第21-23页 |
| ·原生的性质与作用 | 第22页 |
| ·现在的变体 | 第22-23页 |
| ·猴鼓的制作与表演 | 第23-25页 |
| ·猴鼓的制作 | 第23-24页 |
| ·猴鼓舞的表演 | 第24-25页 |
| ·猴鼓舞的配乐与演奏 | 第25-27页 |
| ·猴鼓的领奏与引导 | 第25页 |
| ·演奏的形式与特点 | 第25-27页 |
| ·猴鼓舞的文化意蕴 | 第27-28页 |
| ·鼓乐与舞蹈的和谐性 | 第27页 |
| ·猴鼓舞结构的融合性 | 第27-28页 |
| ·猴鼓舞所蕴涵的理想信念 | 第28页 |
| ·猴鼓舞的美感 | 第28-31页 |
| ·原生态之美 | 第28-29页 |
| ·人体运动美 | 第29页 |
| ·舞台艺术美 | 第29-31页 |
| 5 猴鼓舞的现实意义 | 第31-33页 |
| ·民族传统奇葩 | 第31页 |
| ·美学价值 | 第31-32页 |
| ·文化意义 | 第32-33页 |
| 6 猴鼓舞的社会功能 | 第33-38页 |
| ·健身功能 | 第33页 |
| ·娱乐功能 | 第33-34页 |
| ·教育、文化传承功能 | 第34页 |
| ·民族促进功能 | 第34-35页 |
| ·提高民族形象,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功能 | 第34-35页 |
| ·增强民族意识,提高民族生存魅力 | 第35页 |
| ·促进经济、社会交流的功能 | 第35-36页 |
| ·推动民族传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第36-37页 |
| ·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建设 | 第37-38页 |
| 7 猴鼓舞的社会状况 | 第38-44页 |
| ·生存状况 | 第38-39页 |
| ·传承人的状况 | 第39-40页 |
| ·相关部门的保护状况 | 第40页 |
| ·瑶族乡生态环境的变化 | 第40-41页 |
| ·瑶族乡民俗系统的改变 | 第41-42页 |
| ·婚姻民俗的改变 | 第41页 |
| ·丧葬民俗的变化 | 第41-42页 |
| ·节日民俗的更新 | 第42页 |
| ·不同环境变化对猴鼓舞的影响 | 第42-44页 |
| ·生态环境改变对其的影响 | 第42页 |
| ·民俗系统改变对其的影响 | 第42-44页 |
| 8 猴鼓舞的传承与保护措施 | 第44-50页 |
| ·猴鼓舞的发展趋势 | 第44页 |
| ·传承与保护措施 | 第44-50页 |
| ·传承方法 | 第45-47页 |
| ·保护措施 | 第47-50页 |
| 9 结论与建议 | 第50-51页 |
| ·结论 | 第50页 |
| ·建议 | 第50-51页 |
| 附录1 | 第51-53页 |
| 附录2 | 第53-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