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7页 |
绪论 | 第7-11页 |
一、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二、 研究现状梳理 | 第8-11页 |
第一章 “和谐与美”:汪曾祺的符号化形象 | 第11-18页 |
第一节 各版本文学史对汪曾祺及其创作的解读、定位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文学评论、作家评传、纪念文章中的汪曾祺 | 第12-14页 |
第三节 普通读者大众眼中的汪曾祺 | 第14-15页 |
第四节 历年汪曾祺文集的“面相” | 第15-18页 |
第二章 被遮蔽的汪曾祺 | 第18-35页 |
第一节 走向“另类”之前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田园牧歌”的简单与深刻 | 第19-22页 |
第三节 和谐画图中的几抹暗影 | 第22-26页 |
一、 明快主调中隐伏沉重与哀愁 | 第22-23页 |
二、 暖色结局冲淡灰暗主调 | 第23-25页 |
三、 温和与冷硬的交叉创作姿态 | 第25-26页 |
第四节 明晰而持续的“蓝色时期” | 第26-35页 |
一、 汪曾祺的暴力书写 | 第27-29页 |
二、 文革记忆的重拾 | 第29-31页 |
三、 “哀悼与忧郁症”:汪曾祺的怀旧系列 | 第31-32页 |
四、 真切人生的冷峻面目 | 第32-35页 |
第三章 对汪曾祺符号化形象生成的分析 | 第35-48页 |
第一节 作者形象的自我塑造 | 第35-42页 |
一、 汪曾祺的读者意识 | 第35-37页 |
二、 小说的叙述策略 | 第37-40页 |
三、 作家自述:汪曾祺气质形象、文论观的表达与接受 | 第40-42页 |
第二节 汪曾祺形象外部建构的背后 | 第42-48页 |
一、 多方因素制约批评视野 | 第42-45页 |
二、 文学史的强大规范力量 | 第45-46页 |
三、 作品出版:组合包装的艺术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后记 | 第53-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