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6页 |
| Abstract | 第16-1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3页 |
| 1 草原蝗虫的研究概况 | 第20-27页 |
| ·草原蝗虫的地理分布 | 第20页 |
| ·草原蝗虫群落结构 | 第20-22页 |
| ·放牧干扰等对草原蝗虫群落的影响 | 第22-24页 |
| ·蝗虫的种群遗传分化 | 第24-25页 |
| ·草原蝗虫生态阈值与经济阈值的研究 | 第25-26页 |
| ·草原蝗虫的防治 | 第26-27页 |
| 2 种群遗传结构研究中常用的分子标记 | 第27-31页 |
| ·等位酶 | 第27页 |
| ·RAPD | 第27-28页 |
| ·RFLP | 第28页 |
| ·AFLP | 第28-29页 |
| ·mtDNA | 第29-30页 |
| ·微卫星分子标记 | 第30页 |
| ·ISSR | 第30-31页 |
| ·MP-PCR | 第31页 |
| ·SNP | 第31页 |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33页 |
| 第二章 科尔沁草原蝗虫群落组成及区系地理成分 | 第33-41页 |
| 1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 第33-36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33-34页 |
| ·样地概况 | 第34-35页 |
| ·调查方法 | 第35-36页 |
| ·数据处理 | 第3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 ·蝗虫种类组成 | 第36-38页 |
| ·区系地理成分 | 第38-40页 |
| 3 讨论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科尔沁草原蝗虫群落的时间结构与空间结构 | 第41-49页 |
|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 第41页 |
| ·研究区概况及样地设置 | 第41页 |
| ·调查方法 | 第41页 |
| ·数据处理 | 第4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8页 |
| ·时间结构 | 第41-46页 |
| ·空间结构 | 第46-48页 |
| 3 讨论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科尔沁草原蝗虫群落多样性 | 第49-57页 |
|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 第49页 |
| ·研究区概况及样地设置 | 第49页 |
| ·调查方法 | 第49页 |
| ·数据处理 | 第4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6页 |
| ·蝗虫群落的多样性 | 第49-53页 |
| ·蝗虫群落的相似性 | 第53-56页 |
| 3 讨论 | 第56-57页 |
| 第五章 科尔沁草原蝗虫群落集团结构 | 第57-68页 |
|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 第57-59页 |
| ·研究区概况及样地设置 | 第57-58页 |
| ·数据采集 | 第58-59页 |
| ·数据分析 | 第5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5页 |
| ·集团的划分 | 第59-61页 |
| ·PCA结果 | 第61-63页 |
| ·生态位宽度 | 第63-64页 |
| ·生态位重叠 | 第64-65页 |
| 3 讨论 | 第65-68页 |
| 第六章 科尔沁草原蝗虫群落与植物群落 | 第68-90页 |
|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 第69-70页 |
| ·研究区概况及样地设置 | 第69页 |
| ·调查方法 | 第69-70页 |
| ·数据统计 | 第7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0-87页 |
| ·植被调查结果 | 第70-74页 |
| ·蝗虫调查结果 | 第74-84页 |
| ·群落多样性 | 第84-87页 |
| 3. 讨论 | 第87-90页 |
| 第七章 黄胫小车蝗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及基因流分析 | 第90-127页 |
| 第一节 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黄胫小车蝗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研究 | 第91-10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1-97页 |
| ·供试虫源 | 第91-92页 |
|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92-93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93-94页 |
| ·引物筛选 | 第94-95页 |
| ·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95-96页 |
| ·电泳检测 | 第96页 |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96-9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7-106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97-98页 |
| ·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98-101页 |
| ·ISSR—PCR扩增结果 | 第101-103页 |
| ·遗传多样性 | 第103-104页 |
| ·遗传相似性 | 第104页 |
| ·遗传距离 | 第104-106页 |
| ·遗传分化 | 第106页 |
| 第二节 基于线粒体CO Ⅰ和Cyt6基因序列的黄胫小车蝗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研究 | 第106-12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6-108页 |
| ·供试虫源 | 第106-107页 |
|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107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107页 |
| ·PCR扩增和产物测序 | 第107-108页 |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10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8-123页 |
| ·电泳检测及测序结果 | 第108-110页 |
| ·碱基组成及序列变异 | 第110-111页 |
| ·单倍型分析 | 第111-114页 |
| ·单倍型系统进化分析 | 第114-116页 |
| ·遗传多样性及中性检验 | 第116-118页 |
| ·遗传分化分析 | 第118-121页 |
| ·分子变异分析 | 第121页 |
| ·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 | 第121-123页 |
| 第三节 讨论 | 第123-127页 |
| 1 分子标记的选择 | 第123-124页 |
| 2 单倍型分析 | 第124-125页 |
| 3 遗传多样性 | 第125页 |
| 4 遗传分化与基因流 | 第125-127页 |
| 第八章 亚洲小车蝗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及基因流分析 | 第127-13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7-129页 |
| ·供试虫源 | 第127-128页 |
|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128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128页 |
| ·引物筛选 | 第128页 |
| ·反应体系 | 第128-129页 |
| ·电泳检测 | 第129页 |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12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29-132页 |
| ·ISSR—PCR扩增结果 | 第129页 |
| ·遗传多样性 | 第129-130页 |
| ·遗传相似性 | 第130页 |
| ·遗传距离 | 第130-131页 |
| ·遗传分化 | 第131-132页 |
| 3 讨论 | 第132-134页 |
| 第九章 结论 | 第134-137页 |
| 1 研究结论 | 第134-136页 |
| 2 创新点 | 第136页 |
| 3 问题与展望 | 第136-1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7-151页 |
| 致谢 | 第151-153页 |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