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水体富营养化 | 第13-15页 |
·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 | 第13页 |
·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 | 第13-14页 |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 第14-15页 |
·铜绿微囊藻和月牙藻 | 第15-20页 |
·铜绿微囊藻的特征 | 第15-16页 |
·月牙藻的特征 | 第16-17页 |
·铜绿微囊藻的危害 | 第17-18页 |
·影响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因素 | 第18-20页 |
·水体扰动对铜绿微囊藻的影响 | 第20-23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二章 青草沙水库水质及风力调查 | 第26-39页 |
·引言 | 第26-27页 |
·采样点的布置 | 第27-28页 |
·样品分析仪器和方法 | 第28-32页 |
·仪器和材料 | 第28-31页 |
·分析方法及使用药剂 | 第31-32页 |
·水库水质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2-37页 |
·水质调查结果分析 | 第32-33页 |
·藻类种群结构分析 | 第33-34页 |
·青草沙水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分析 | 第34-37页 |
·青草沙水库地区风力分析 | 第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水平扰动对铜绿微囊藻和月牙藻生长及竞争的影响 | 第39-52页 |
·引言 | 第39-40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0-43页 |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43页 |
·检测方法 | 第43页 |
·分析方法 | 第43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3-51页 |
·扰动对铜绿微囊藻和月牙藻生长和竞争的影响 | 第43-46页 |
·扰动及竞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46-50页 |
·扰动及竞争对细胞沉降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温差和光差对铜绿微囊藻和月牙藻的生长的影响 | 第52-60页 |
·引言 | 第52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52-53页 |
·实验材料 | 第52-53页 |
·实验方法 | 第53页 |
·检测方法 | 第53页 |
·分析方法 | 第53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3-59页 |
·不同扰动方式对铜绿微囊藻和月牙藻生长的影响 | 第53-55页 |
·不同扰动方式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55-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太阳能水循环物理控藻系统对自然水体中藻类的控制 | 第60-72页 |
·引言 | 第60页 |
·太阳能水循环物理控藻系统 | 第60-63页 |
·太阳能水循环物理控藻系统的结构 | 第60-61页 |
·设备功能及结构参数 | 第61-63页 |
·设备的运行状态 | 第63页 |
·太阳能水循环物理控藻系统在实证基地的运行 | 第63-71页 |
·实证基地的设置与设备安装 | 第63-66页 |
·实证基地的采样设置 | 第66页 |
·实证基地的实验结果分析 | 第66-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2-75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建议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