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 Abstract | 第13-1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5-23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5-17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页 |
| ·研究方法与过程 | 第21-23页 |
| 第2章 教师教学绩效评价及学生评教的相关理论 | 第23-28页 |
| ·教师教学绩效的内涵 | 第23页 |
| ·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的基本理论 | 第23-26页 |
| ·绩效评价的内涵及其基本要求 | 第23-24页 |
| ·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 | 第24-25页 |
| ·绩效评价结果的使用 | 第25-26页 |
| ·学生评教的基本理论 | 第26-28页 |
| 第3章 学生评教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28-38页 |
| ·大学生评教的影响因素问卷设计及检验 | 第28-29页 |
| ·问卷的设计 | 第28-29页 |
|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29页 |
| ·学生评教影响因素的整体分析 | 第29-30页 |
| ·学生因素 | 第30-33页 |
| ·学生对评教的认识 | 第30-31页 |
| ·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 第31页 |
| ·学生对课程的认识 | 第31-32页 |
| ·学生评教的心理偏差 | 第32-33页 |
| ·教师因素 | 第33-35页 |
| ·教师道德 | 第33页 |
| ·教师教学能力 | 第33-34页 |
| ·教师个人特征 | 第34页 |
| ·教师的行为表现 | 第34-35页 |
| ·课程因素 | 第35页 |
| ·课程在专业中的重要性 | 第35页 |
| ·课程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 第35页 |
| ·评教方式 | 第35-38页 |
| ·评教量表的设计质量 | 第36页 |
| ·评教时机 | 第36页 |
| ·评教结果反馈方式 | 第36-38页 |
| 第4章 师生关于学生评教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 第38-45页 |
| ·教师对学生评教影响因素的评价分析 | 第38页 |
| ·师生关于学生评教影响因素差异的具体表现 | 第38-45页 |
| ·学生本身因素 | 第38-41页 |
| ·教师因素 | 第41-43页 |
| ·课程因素 | 第43-45页 |
| 第5章 国外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及其提升的主要经验 | 第45-51页 |
| ·澳大利亚的三种教师教学绩效评价工具 | 第45-46页 |
| ·加拿大的学生评述表 | 第46页 |
| ·美国的教师绩效报告制度及教学激励制度 | 第46-48页 |
| ·英国的发现性教师评价制度 | 第48-49页 |
| ·日本的SFC-SFS机制 | 第49页 |
| ·新加坡的增强绩效评价制度 | 第49-51页 |
| 第6章 提升教师教学绩效的主要策略 | 第51-62页 |
| ·全面正确地实施学生评教 | 第51-53页 |
| ·正确引导学生评教 | 第51页 |
| ·注重反馈与结果的运用 | 第51-52页 |
| ·实现评教方式的多元化 | 第52页 |
| ·确定适当的评教时间 | 第52-53页 |
| ·合理评析教师教学绩效的影响因素 | 第53-54页 |
| ·充分关注教师教学绩效的特性 | 第53-54页 |
| ·科学实施教师教学绩效评价 | 第54页 |
| ·着力提高教师素质 | 第54-57页 |
| ·注重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 第55-56页 |
| ·重视师德的提升 | 第56-57页 |
| ·优化教师的行为表现 | 第57页 |
| ·采取多元的教师激励与约束策略 | 第57-60页 |
| ·实施多元的激励措施 | 第57-59页 |
| ·慎重必要的约束措施 | 第59-60页 |
| ·将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与教师管理相结合 | 第60-62页 |
| ·教学绩效评价的制度化建设 | 第60-61页 |
| ·将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纳入教师管理体系 | 第61-62页 |
| 第7章 结论与不足 | 第62-63页 |
| ·本文基本结论 | 第62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祝表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