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地铁安全监控系统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22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7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问题提出 | 第17-18页 |
| ·研究内容与特色 | 第18-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本文特色 | 第19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2 物联网基础及应用 | 第22-33页 |
| ·物联网概述 | 第22-29页 |
| ·物联网基础知识 | 第22-24页 |
| ·物联网核心技术 | 第24-27页 |
| ·物联网发展现状与趋势 | 第27-28页 |
| ·物联网应用领域 | 第28-29页 |
| ·地铁安全监控应用物联网关键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 第29-32页 |
| ·信息感知技术 | 第29-30页 |
| ·信息传输技术 | 第30页 |
| ·信息处理技术 | 第30-31页 |
| ·信息安全技术 | 第3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3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地铁安全监控系统设计 | 第33-42页 |
| ·系统结构与体系 | 第33-34页 |
| ·数据库设计 | 第34-35页 |
| ·功能设计 | 第35-36页 |
| ·查询功能 | 第35页 |
| ·预警、控制及联动功能 | 第35-36页 |
| ·档案管理功能 | 第36页 |
| ·系统升级 | 第36页 |
| ·工程应用探析 | 第36-41页 |
| ·工程背景 | 第36页 |
| ·应用探析 | 第36-38页 |
| ·功能实现 | 第38-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4 地铁安全预警分析 | 第42-57页 |
| ·地铁安全预警理论 | 第42-43页 |
| ·预警方法 | 第43-51页 |
| ·模糊综合评判 | 第43-44页 |
| ·多指标灰区间数关联决策 | 第44-46页 |
| ·人工神经网络 | 第46-49页 |
| ·回归分析 | 第49-51页 |
| ·各预警方法的优势与不足 | 第51-52页 |
| ·基于熵权的地铁安全预警模糊综合评判 | 第52-56页 |
| ·方法提出 | 第52页 |
| ·评判指标体系 | 第52-53页 |
| ·模型构建 | 第53-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5 实例分析 | 第57-72页 |
| ·工程背景 | 第57-58页 |
| ·工程概况 | 第57页 |
| ·地质与水文条件 | 第57-58页 |
| ·气候条件 | 第58页 |
| ·基于熵权的模糊综合评判 | 第58-61页 |
| ·熵权计算 | 第58-60页 |
| ·综合评判 | 第60-61页 |
| ·确定安全等级 | 第61页 |
| ·多指标灰区间数关联决策运算 | 第61-64页 |
| ·人工神经网络运算 | 第64-65页 |
| ·回归分析运算 | 第65-69页 |
| ·结果对比分析 | 第69-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 ·结论 | 第72-73页 |
| ·展望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 附录A 测点指标模糊综合评判的计算过程 | 第79-85页 |
| 附录B 测点多指标灰区间数关联决策的计算过程 | 第85-9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96-97页 |
| 致谢 | 第97-98页 |